小麦白粉菌SSR标记的开发及其在群体遗传多样性中的初步应用
【摘要】:首次利用FIASCO方法,开发小麦白粉菌SSR引物,对引物多态性进行初步筛选,并利用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来自我国六省(市)90个菌株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生物素标记的混合探针构建小麦白粉菌微卫星富集文库,从148个阳性克隆中得到72个SSR序列,比对后实际获得42个不同的SSR序列,其中,(AC)n、(AG)n占的比例最大,占总SSR数量的88.1%(37个),另外还发现了极少数的(GC)n、(ATG)n、(CCACACA)n等重复类型;微卫星重复次数在5~10次的有20个,占47.6%,11~15次的13个,占30.9%,16~20次的5个,占11.9%,20次以上的4个,占9.5%,平均重复次数为11.9次。完整型微卫星数量最多,36个(85.7%),不完整型2个(4.8%),混合型4个(9.5%)。(2)成功设计了31对SSR引物,经12个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筛选,25对能扩增出SSR特征条带,占引物总数的80.6%,其中5对具有多态性,占16.1%。(3)利用5对SSR引物对来自河南、河北、甘肃、四川、湖北、北京等六省(市)的90个小麦白粉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扩增出29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2-7,平均为5.8个,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对小麦白粉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小麦白粉菌菌株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642;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河南省群体的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四川省的相对较低。甘肃菌株和四川菌株的遗传距离最小(0.0293),北京与四川的遗传距离最大(0.1005),并且甘肃群体和其他地区间遗传距离的平均值最小,北京群体和其他地区间遗传距离平均值最大。群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省(市)小麦白粉菌群体可聚为3类群,其中河南和湖北群体为一类群,河北、甘肃和四川群体为第二类群,北京群体为第三类群;菌株聚类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菌株能聚为一类,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类中,这初步说明我国小麦白粉菌存在遗传分化,群体可能来自相同的起源并在当地独立进化,地区间存在传播和交流。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小麦白粉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
|
1 |
吴明藻,燕嗣皇,胡贵棋;贵州小麦白粉菌的生理小种[J];贵州农业科学;1983年02期 |
2 |
朱建祥;王洪达;吴伟芬;;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87年02期 |
3 |
王锡锋,何家泌;小麦白粉菌的联合致病性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88年02期 |
4 |
葛泉卿;紫外光诱导小麦白粉菌形成闭囊壳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1年03期 |
5 |
杨家书,葛泉卿,吴畏,吴友三;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菌的侵染循环[J];植物病理学报;1992年01期 |
6 |
吴明藻,燕嗣皇,胡贵棋;小麦白粉菌的越冬越夏及有关生物学特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84年03期 |
7 |
胡东维,李振歧,康振生;小麦白粉菌初侵染行为SEM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94年05期 |
8 |
何世川,林代福;染色鉴定小麦白粉菌子囊孢子死活的探讨[J];植物保护;1984年01期 |
9 |
陶家凤;文成敬;张敏;秦芸;苏赵;;小麦白粉菌对几种禾本科植物侵染的观察[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
10 |
向齐君,段霞瑜,盛宝钦,周益林;小麦白粉菌子囊孢子形成过程观察[J];植物保护;1994年04期 |
11 |
J.G.Mengies;B.H.Maeneill;葛焰;;小麦白粉菌的无性重组[J];植物医生;1988年01期 |
12 |
杨家书,曹远银,王志民,于泉林,杨英慧,杨乃成,齐永志;中国东北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毒力频率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13 |
朱文华,任明见,张卫兵,徐如宏,张立异,张庆勤;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源毒性结构比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7年02期 |
14 |
李新燕,陈文品,马正强;小麦白粉菌诱导的几丁质酶同工酶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15 |
李隆业,黄元江;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2年01期 |
16 |
段霞瑜,向齐君,周益林,盛宝钦;小麦白粉菌已知毒性基因型菌株的建立[J];植物保护;1993年05期 |
17 |
朱文华,任明见,徐如宏,张庆勤;贵阳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变异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4期 |
18 |
王龙,王生荣,甘丽萍;甘肃中西部春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
19 |
朱建祥;;用离体活动圃定量估计田间小麦白粉菌和叶锈菌群体变异[J];安徽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
20 |
陈厚德;王彰明;李清哈;华松林;;大麦白粉菌无性阶段生物学特性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