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木兰的丛枝菌根真菌
【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陆生植物根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共生真菌。在原产地和引种栽培地采集了珍稀濒危植物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的根样及其根际土壤样品,研究了AM真菌的定殖状况。研究发现,黄山木兰与AM真菌的共生现象十分普遍,形成典型的Paris-type类型AM,菌丝圈是真菌与植物之间主要的营养交换界面。用湿筛沉淀法从两地黄山木兰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22种AM真菌,分别属于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内养囊霉属、巨孢囊霉属和盾巨孢囊霉属。两地的AM真菌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96,AM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为相似。原产地黄山木兰的AM真菌定殖率和AM真菌孢子密度高于栽培地,这可能是因为野生黄山木兰和其他植物通过AM真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营养交换网络,有利于黄山木兰适应多变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栽培后的生长环境较为单调,植物单一性和人工保育措施弱化了AM真菌的功能,使得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明显降低。原产地黄山木兰群落均匀度指数(E′)偏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也低于栽培地。较低的均匀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AM真菌在野生环境中的功能多样性。通过宿主对AM真菌的选择作用,一些功能性强的AM真菌种类在根际聚集多,而其他功能性弱的AM真菌种类数量少,使各种AM真菌的产孢能力有很大不同。
|
|
|
|
1 |
李元,祖艳群,王勋陵;增强的UV-B辐射对春小麦植株化学成分、真菌定殖和分解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2期 |
2 |
崔德杰,王维华,袁玉清,綦长海,刘润进;AM菌提高植物抗旱性机制的初步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3 |
杨玲,王国华,任立成,赵之伟;苋科植物的丛枝菌根[J];云南植物研究;2002年01期 |
4 |
叶爱华,袁艺,杨莉,蔡永萍,田胜尼;两种丛枝菌根菌抗旱效应的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3期 |
5 |
石禹;;丛枝菌根对玉米耐受逆境的影响[J];青年科学;2008年05期 |
6 |
张勇,曾明,熊丙全,杨晓红;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4期 |
7 |
吴强盛,周开兵,夏仁学,黄仁华,胡利明;柑橘丛枝菌根发育状况田间调查[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年02期 |
8 |
贺学礼;陈程;何博;;北方两省农牧交错带沙棘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
9 |
毕银丽,吴福勇,武玉坤;丛枝菌根在煤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
10 |
山宝琴;贺学礼;;2种沙蒿根围AM真菌时空分异[J];干旱区研究;2011年05期 |
11 |
赵之伟,任立成,李涛,李建平;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的丛枝菌根[J];云南植物研究;2003年02期 |
12 |
赵昕;于涛;王洋;阎秀峰;;丛枝菌根对喜树幼苗的生长效应(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6年02期 |
13 |
;图书推介[J];科技导报;2009年17期 |
14 |
朱先灿;宋凤斌;;植物菌根共生磷酸盐转运蛋白[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12期 |
15 |
魏艳丽;任艳;李红梅;王少杰;张显升;;几种野生花卉丛枝菌根发育状况的研究[J];山东科学;2006年02期 |
16 |
王凯;赵之伟;;云南部分地区湿地植物的丛枝菌根初报[J];云南植物研究;2006年04期 |
17 |
王曙光;刁晓君;冯兆忠;;湿地植物的丛枝菌根(AM)[J];生态学报;2008年10期 |
18 |
王怀玉;黄建国;;丛枝菌根形成过程中信号转导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
19 |
杨安娜,李凌飞,赵之伟;滑桃木的丛枝菌根[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20 |
李建平,李涛,赵之伟;金沙江干热河谷宾川、永胜段的丛枝菌根[J];云南植物研究;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