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皮侧耳数量性状一致性评价
【摘要】:以8个糙皮侧耳菌株为材料,参照日本全国食用菌菌种协会编写的昭和52年度种苗特性分类调查报告书糙皮侧耳,观测了29个性状,主要包括:拮抗现象、菌丝生长最适温度、5℃下生长量、10℃下生长量、15℃下生长量、20℃下生长量、25℃下生长量、30℃下生长量、35℃下生长量、高温耐性、低温耐性、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发达程度、接种至子实体发生的时间、原基出现至分化的时间、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子实体发生型、产量、菌盖截面形态、菌盖长宽比、子实体初期颜色、子实体采收期颜色、菌肉质地、菌柄着生方式、菌柄形状、菌柄颜色、菌柄着生毛、耐贮运性、菌盖长与菌柄长比。其中前13个性状在实验室完成,菌种接种于Difco~(TM)PDA培养基中,在Sanyo MIR-153型低温恒温栽培箱中培养,5个重复;后16个性状在出菇房中完成,每个菌株测3个小区,每个小区25袋,每丛菇8分熟时取中间3个子实体,3个小区至少取100个子实体观察。从29个测试性状中,选取15℃下生长量、20℃下生长量、25℃下生长量、30℃下生长量、35℃下生长量、菌盖长、菌盖宽、菌盖长宽比、菌柄长度、菌柄直径等10个性状,计算其变异系数,评价其一致性。结果显示:15℃下生长量中,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2%~16.7%,平均值为12.1%;20℃下生长量中,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7%~12.7%,平均值为6.7%;25℃下生长量中,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7%~13.9%,平均值为10.9%;30℃下生长量中,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16.3%,平均值为8.5%;35℃下生长量中,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20.3%,平均值为13.0%;菌盖长,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2.2%~17.6%,平均值为14.9%;菌盖宽,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1.9%~17.6%,平均值为13.9%;菌盖长宽比,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9.2%~27.6%,平均值为12.4%;菌柄长度,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6%~35.5%,平均值为24.7%;菌柄直径,8个菌株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5.6%~24.3%,平均值为18.7%。糙皮侧耳的性状一致性比较低,原因可能如下:平菇等多种蕈菌既可进行有性繁殖,又可进行无性繁殖,环境对其性状表达的影响远大于环境对大田作物的影响。
|
|
|
|
1 |
卜庆梅,王淑芳,王书卿,黄清荣;苹果渣发酵料栽培糙皮侧耳优良菌株的选育[J];中国食用菌;2002年04期 |
2 |
黄春燕,单洪涛,刘传富,皇传华,万鲁长,郭惠东,杨化恩,张福进;糙皮侧耳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4年04期 |
3 |
寺下;隆夫·小田;耕平;吴锦文;;S-PI诱发糙皮侧耳子实体[J];食用菌;1982年02期 |
4 |
朱宝成,王俊刚,燕克勤,李庆余;紫孢侧耳、糙皮侧耳及其融合菌株的同工酶分析[J];遗传;1995年04期 |
5 |
齐志广,王立安,赵宝华;糙皮侧耳在玉米秸秆中的生长发育规律[J];食用菌学报;1999年03期 |
6 |
杨国良,李丽娜,陆师义,艾福彪,杨秀琴;侧耳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J];食用菌学报;1998年01期 |
7 |
N.Samajpati;怀楚;;平菇简易栽培法[J];中国食用菌;1982年02期 |
8 |
王贺祥,顾桂芬
,何庆邦;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种内原生质体融合与基因定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9 |
李田春;全永甫;;糙皮侧耳的生理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2年04期 |
10 |
金建康,李兆兰;鉴定侧耳属种的方法──胞外漆酶同工酶和单孢配对亲和性测定[J];江苏农业学报;1994年03期 |
11 |
王谦;巩竞;杨栋慧;金黎明;王蕾;;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糙皮侧耳秸秆分解菌株[J];食用菌;2009年01期 |
12 |
程东升;邹莉;;糙皮侧耳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J];中国食用菌;1993年05期 |
13 |
唐海田,刘新海,卜庆梅,王淑芳,杨立红;木糖渣发酵料栽培糙皮侧耳优良菌株的选育[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4 |
陈凡;卞阿娜;潘裕添;林进妹;李奕雅;李巧云;;糙皮侧耳菌丝断裂繁殖对生物量及壳聚糖产率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5 |
Andrej GREGORI;Bojan PAHOR;Franc POHLEVEN;;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提取残渣栽培糙皮侧耳(英文)[J];食用菌学报;2008年02期 |
16 |
秦艳梅;陈文杰;赵丛波;;解磷细菌在糙皮侧耳栽培上的应用试验[J];食用菌;2009年02期 |
17 |
陈茂顺,张启发,廖玉才;大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相似性的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18 |
杨俊品,荣廷昭;玉米数量性状RFLP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1999年01期 |
19 |
吴为人,唐定中,李维明;数量性状的遗传剖析和分子剖析[J];作物学报;2000年04期 |
20 |
杜爱玲,侯军,王林生,吴祖峰;甘薯渣在食用菌制种及栽培上的应用[J];食用菌学报;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