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桦褐孔菌深层发酵的研究进展—问题、对策和展望

郑维发  
【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药用真菌。该真菌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在俄罗斯已有四百多年的使用历史。实践证明,桦褐孔菌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疗效十分显著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Zheng et al.2009c)。化学研究表明,桦褐孔菌菌核中含有黑色素、多酚类化合物和羊毛甾烷型三萜,这些成分构成了该真菌抗肿瘤、抗病毒以及治疗由氧化胁迫诱导的多种疾病的物质基础。然而,桦褐孔菌分布在寒冷地区,自然状态下生长十分缓慢,一般要经过10-15年才能形成有药理活性的菌核。因此,野生桦褐孔菌不是可靠的天然药物资源(Zheng et al.2009c)。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尝试用液体培养桦褐孔菌。但这些研究最初以菌丝体或多糖为指标考察液体培养条件下有利于菌丝体或多糖积累的条件研究。第二阶段是以黑色素、总酚、羊毛甾烷型三萜为指标,重点考察影响这些代谢产物积累的培养条件,获得了桦褐孔菌代谢产物合成的部分过程特点,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评价指标单一,或总酚、或总三萜、或黑色素;(2)深层发酵采用的反应装置绝大部分是摇瓶;(3)代谢产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尚不清楚;(4)对环境胁迫作出的生理生化反应有待于进一步阐明;(5)调控因子对多个种类代谢产物的影响尚不清楚;(6)发酵产物的药理学活性尚未得到系统的验证。第三阶段是以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多变量模式识别为手段,研究调控因子对桦褐孔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该手段的显著特点是以桦褐孔菌某一类产物代谢组的变化为指标,结合培养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并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某类代谢产物的合成规律。取得的研究成果有不同光质对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积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Zhenget al.2009b),真菌激发子对桦褐孔抗氧化多酚积累的影响(Zheng et al.2009a)等。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开展桦褐孔菌次生代谢调控并对调控产物进行药理学验证是揭示其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规律,实现其深层发酵产物替代野生资源的关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体强,吴锦忠;珍稀药用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5年02期
2 陈艳秋,李玉;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2期
3 隋进清 ,徐立;伊春市友好区食用菌研究所采到并分离出桦褐孔菌[J];中国食用菌;2002年05期
4 江玉姬,吕华珍,谢宝贵;桦褐孔菌的培养特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4年02期
5 钟秀宏,孙东植;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刘迎秋;包海鹰;;桦褐孔菌Inonotusn obliquus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中国食用菌;2008年04期
7 曾小龙;;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张泽生;史佳宁;张婕;张建平;;响应面法优化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发酵条件[J];现代食品科技;2009年03期
9 郭晓帆;陈艳秋;杜萍;;桦褐孔菌菌丝体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提取剂筛选试验[J];食用菌;2006年06期
10 冷蕾;黄芳;赵晨;宋爱荣;;桦褐孔菌诱变菌株的拮抗试验及酯酶同工酶检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年02期
11 孙勇;曹小迎;陈永强;缪倩;蒋继宏;;桦褐孔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J];食品科学;2011年13期
12 回晶;宋雅娜;孙秀娟;邹志远;刘宏生;;桦褐孔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6年02期
13 李婉珍;胡丰林;万水霞;耿德贵;桂琳;杨成;樊美珍;;桦褐孔菌发酵及其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6年04期
14 梁丽雅;张泽生;杨海延;;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现状[J];食品科技;2008年07期
15 郭晓帆;陈艳秋;杜萍;刘冰雁;;桦褐孔菌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其模糊聚类分析[J];食用菌;2006年01期
16 季峰;郑维发;魏贤勇;宗志敏;;桦褐孔菌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10期
17 朱金卫;徐向群;;桦褐孔菌多酚的液体深层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8 陈艳秋,张立秋;桦褐孔菌菌丝生长条件的试验研究[J];食用菌;2005年05期
19 郭晓帆;陈艳秋;;玉米粒、木屑培养基制作桦褐孔菌原种的对比试验[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5年04期
20 雷萍;孙悦迎;张文隽;姚树萍;;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雪;王金玲;潘景芝;陈丽;王琦;;桦褐孔菌胞外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宋爱荣;苏艳;;桦褐孔菌不同发酵液提取物体外对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崔基成;崔永;;桦褐孔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A];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郑维发;;桦褐孔菌深层发酵的研究进展—问题、对策和展望[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宏生;郭立雄;;桦褐孔菌液体培养条件及三萜类物质的研究[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艳秋;桦褐孔菌菌株遗传多样性及人工培养条件优化模式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晓帆;桦褐孔菌菌株亲缘关系及人工驯化栽培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2 潘春丽;液体发酵生产桦褐孔菌菌丝体及活性成分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史佳宁;桦褐孔菌深层培养条件及其多糖化学性质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丽洁;桦褐孔菌诱变菌株的同工酶及RAPD标记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项小燕;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甾醇类化合物的调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