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胞外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
【摘要】: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Fr.)Pilat又称白桦茸,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真菌。该菌通常在桦树上形成一种菌核,在俄罗斯通常被称为Chaga。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发现桦褐孔菌菌核中含有三萜类、酚类、甾醇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如羊毛甾醇、桦褐孔菌醇等,并具有降血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桦褐孔菌菌核提取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及肿瘤细胞生长。据报道,桦褐孔菌菌核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但未见发酵液中胞外多糖的研究报道。本实验从桦褐孔菌发酵液中提取得到胞外多糖,并以肉瘤S_(180)。和肝癌H_(22)移植性荷瘤小鼠为对象,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将小鼠肉瘤S_(180)和肝癌H_(22)两种瘤株分别接种于昆明种小鼠,次日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复方环磷酰胺组(30 mg/kg)及桦褐孔菌胞外多糖高剂量组(500mg/kg)、中剂量组(250mg/kg)、低剂量组(125mg/kg)。同时在接种24h后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20m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10d,在第11天将小鼠脱臼处死,取小鼠的瘤块、脾脏和胸腺,称重,并计算抑瘤率、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表明,对于肉瘤S_(180),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抑瘤率,中剂量组效果最好,最高可达到48.86%,高剂量组次之为37.80%,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的瘤重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胸腺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脾脏指数亦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于肝癌H_(22),中剂量组效果最好,最高可达55.47%,低剂量组次之为51.01%,高剂量组也可达到38.06%,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的瘤重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剂量组脾脏指数有极显著差异(P0.01),高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具有显著抑制肉瘤S_(180)和肝癌H_(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因而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抗肿瘤机制应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