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金福菇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一株暂命名为拟金福菇的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子实体形态、菌丝形态等形态学分类,初步认定该野生菌为巨大口蘑,即金福菇;以太白三号作为对照菌株,测定并比对野生菌与太白三号的ITS序列,同源性为99.84%,从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认该野生菌为金福菇。以荆西口蘑、太白二号作为对照,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得出:拟金福菇生长速度快,可达0.41cm/天,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15℃-35℃都可以生长,在酸性条件下生长比较理想,最适生长pH为6,对光强不敏感等特点。
|
|
|
|
1 |
春雨;菌中珍品——金福菇[J];农村百事通;2003年13期 |
2 |
陈成弟;金福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3年02期 |
3 |
丁湖广;金福菇生理特性及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年07期 |
4 |
刘芳,张绪佳,邓衍领;菌中新秀——金福菇[J];山西农业;2003年09期 |
5 |
刘克全,周帅,李素华;金福菇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4年02期 |
6 |
安宝一;金福菇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2年07期 |
7 |
陈成弟;金福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年01期 |
8 |
陈成弟;金福菇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2年01期 |
9 |
包著勤;金福菇室内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4年04期 |
10 |
蒋逵良,姜新良,李蓁,赵占春;金福菇袋栽试验[J];食用菌;2004年03期 |
11 |
陈淦银;金福菇高产栽培新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2年08期 |
12 |
国淑梅,牛贞福;金福菇高产栽培新技术[J];中国种业;2003年11期 |
13 |
童双利;珍稀食用菌——金福菇[J];中国食用菌;2005年03期 |
14 |
丁湖广;金福菇的栽培技术[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
15 |
陈丽新,吴圣进,韦仕岩,陈振妮,王灿琴,周嘉运;不同培养基对金福菇组织分离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16 |
林富师;金福菇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5年01期 |
17 |
刘厚荣;生料栽培金福菇[J];农家参谋;2003年06期 |
18 |
王增术;金福菇菌种培养基对比试验初报[J];食用菌;2004年01期 |
19 |
张正中;李魁军;;金福菇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民兵;2010年07期 |
20 |
林杰;珍稀食用菌——金福菇[J];福建农业;2001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