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与肺泡上皮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与肺泡上皮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探讨隐球菌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方法:体外培养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ATCC CCL-185),检测新型隐球菌两种变种对细胞的时间/浓度粘附率,通透率;检测新型隐球菌对细胞的损伤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结果:两种变种的新型隐球菌可以对A549细胞产生粘附与侵袭,粘附率与侵袭率呈现时间依赖性;同时还可以使A549细胞调亡率升高,对其造成损伤,这与菌体的活力相关。超微结构可见隐球菌与肺泡上皮细胞的粘附与侵袭过程。两种变种之间在粘附率,通过率及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差异不显著。结论:活的隐球菌粘附与侵袭肺泡上皮细胞是隐球菌感染肺部的重要条件,不同变种对肺部的易感性可能不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二者的作用机制对隐球菌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郭宁如;;非洲布隆迪地方与艾滋病相关的隐球菌患者室内分离出新型隐球菌[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年03期 |
2 |
陈健,郭华,刘捷,王成有,何强;小脑新型隐球菌肉芽肿一例报告[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4期 |
3 |
张明,宋俊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观察[J];河南医药信息;2003年02期 |
4 |
莫凡,林英堂;隐球菌性脑膜炎42例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年01期 |
5 |
钟剑烽;艾滋病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6 |
王新英,王洪海;肺部新型隐球菌球形感染一例报告[J];空军总医院学报;1992年04期 |
7 |
时维东!222042,黄志勤!222042,肖永鑫!222042;脑新型隐球菌肉芽肿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年08期 |
8 |
郭效东,高国栋,秦怀洲,赵振伟,王学廉,李维新,曲友直,李立宏;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治疗[J];河南医药信息;2003年03期 |
9 |
程凯敏;颅内外沟通型新型隐球菌性肉芽肿1例[J];重庆医学;1992年05期 |
10 |
石锦钊;肺部新型隐球菌肉芽肿一例报告[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4年02期 |
11 |
;联合白细胞介素治疗新型隐球菌感染小鼠的作用和不良反应[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23期 |
12 |
林燕英
,杨葵
,林雁;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
13 |
胡泳涛;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5期 |
14 |
程学丽,王炳仙;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人诊断、治疗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9期 |
15 |
密辉,王在武;新型隐球菌性肌炎1例[J];淮海医药;2002年03期 |
16 |
朱秋红;;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59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2期 |
17 |
张晓红,肖杰生,何有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死亡病例45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7年03期 |
18 |
刘军波!272051,郭勇!272051,高建英!272051;新型隐球菌肺脑合并感染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年12期 |
19 |
袁文芳;高会霞;张海英;;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败血症一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年11期 |
20 |
金灵肖;相代荣;;5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