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菌塘发展及其生产潜力的研究
【摘要】:在云南保山市海棠村连续对松茸菌塘进行定点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实施“封山育茸”为主的人工促繁措施,明显促进菌塘的发展,可促进菌塘内松茸数量的增加达110.64%,而松茸损失则下降12.6%;出茸菌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时间出茸,另一种是后期才出茸,二者分别占首塘总数的58.6%和41.4%,常规出茸一般时间早,出茸时期较长,产量分布较平均,而后期才出茸的一般时间迟,出茸期较短;6个松茸菌塘连续3年观测结果表明,菌塘中收获的松茸数量提高了102.6%,产量增加达112.5%;在该林地所有菌塘中,最高年产量可达1.28kg,利用松茸开伞的方法可以形成新的菌塘,2—3年后可产出松茸。
|
|
|
|
1 |
毕宏文;香菇的生产潜力及发展前景[J];中国林副特产;1999年01期 |
2 |
苏开美;王志和;;松茸人工促繁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6年01期 |
3 |
李国俊;日本研制出“松茸菌丝活性剂”[J];中国食用菌;1998年02期 |
4 |
伦志明,李玉花,邢树堂,傅禄敏;松口蘑人工菌塘诱导形成的初步研究[J];菌物学报;2005年02期 |
5 |
谭伟;;日本松茸的研究与栽培史[J];中国食用菌;1991年03期 |
6 |
王承明;;松茸及其栽培——赴日考察报告[J];吉林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
7 |
赵永昌;柴红梅;李树红;钟明慧;杨志力;;掘塘技术对干巴菌菌塘数量和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
8 |
唐文;;延年思奇珍 待客有松茸[J];食用菌;1987年01期 |
9 |
汤洪敏;吴刚;虞泓;;汤洪敏云南野生大白口蘑遗传多样性研究[J];菌物学报;2007年01期 |
10 |
孟珍贵;李永;赵琪;张灵;苏云霞;李荣春;;滇西北松口蘑菌塘的生态因子调查[J];食用菌学报;2011年01期 |
11 |
洪建源;Н.В.Аrа■онов;;果树最佳栽植密度的依据[J];北方果树;1984年02期 |
12 |
李成志,冯士海,赵旭伟;庭院葡萄高产稳产栽培经验总结[J];北方果树;1991年02期 |
13 |
谭伟;;日本松茸的研究与栽培史(续)[J];中国食用菌;1991年04期 |
14 |
廖德聪,陈强,李登煜,张小平,张昌兵;四川省雅江松茸菌的分离与系统发育[J];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
15 |
高志东;王春玉;李宝山;;松茸人工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9年05期 |
16 |
解思敏;;葡萄栽培的几个指标及其生产潜力[J];山西果树;1986年03期 |
17 |
赵泉涌;;松茸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1990年02期 |
18 |
;日本开发松茸人工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8年04期 |
19 |
杨民和,刘咏梅,杨新美,陈立国;松茸的菌丝分离及纯培养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0 |
廖德聪,陈强,辜运富,张昌兵,张小平;松茸菌丝超微结构观察[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