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升船机是为克服运河或水利枢纽的水位落差而修建的一种通航设施,与船闸相比,升船机具有提升高度大、过船时间短、基本不耗水、以及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升船机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的升船机大多建在人工运河上,其上、下游水位变化的幅度很小, 采用较多的是垂直升船机。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均衡重式垂直升船机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德国于
|
|
|
|
1 |
彭雪松;;高坝洲水电站升船机通过完工验收[J];水力发电;2007年08期 |
2 |
沈紫坪;;三峡升船机特点浅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年06期 |
3 |
杨逢尧,于庆奎;三峡升船机金属结构与机械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J];人民长江;1997年10期 |
4 |
郑大迪;关于三峡升船机安全装置的建议[J];中国三峡建设;1998年09期 |
5 |
王既民;田咏源;;关于三峡升船机及金属结构的可行性问题[J];人民长江;1990年09期 |
6 |
张雷;;三峡升船机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入评审阶段[J];水力发电;2008年12期 |
7 |
张燎军,傅作新,朱岳明,朱虹;三峡升船机上闸首结构抗震分析研究[J];水力发电;2000年04期 |
8 |
朱召泉;俞良正;陶碧霞;;三峡升船机承船厢结构优化设计[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
9 |
于庆奎;方晓敏;;液压技术在现代升船机工程上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8年20期 |
10 |
陶亦寿,阮世永,龚壁建,刘敦煌;三峡升船机模型及测量系统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年04期 |
11 |
陈占龙;高国宏;陈建峡;;三峡升船机船厢室段边坡薄层爆破开挖技术研究与探讨[J];葛洲坝集团科技;2010年04期 |
12 |
朱虹;邓润兴;;三峡升船机总体布置设计[J];人民长江;2009年23期 |
13 |
朱自明;;三峡水利枢纽升船机型式选择[J];人民长江;1959年08期 |
14 |
;两院院士潘家铮副院长在岩滩垂直升船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技术鉴定会上的讲话[J];红水河;2000年04期 |
15 |
杨慎勤;;升船机:三峡工程的设计句号[J];中国三峡建设;2008年05期 |
16 |
刘小敏,于庆奎,彭定中;隔河岩枢纽垂直升船机设计研究[J];人民长江;1998年S1期 |
17 |
马力;三峡垂直升船机的水工建筑物前期科研小结[J];中国三峡建设;1998年02期 |
18 |
;三峡升船机进入设计优化阶段[J];起重运输机械;2005年04期 |
19 |
陈尔杰,白子培;设水力自动门槛的高水头垂直升船机方案——为适应上下游水位变幅大变率快的高水头升船机的技术探讨之一[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
20 |
宋政,石端伟;大型垂直升船机系统动力学特性参数的可视化[J];水利电力机械;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