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内燃机气道模型的反求和快速成型探讨

袁平  张宇  
【摘要】:进排气道形状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很大。本文对发动机气道模型的逆向工程做了一些探求,着重介绍了光学测量过程,并提出了在逆向工程中结合正向设计重构气道模型的一种方法。最后通过气道模型的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相结合,获得较满意的产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勇;叶少励;丘雪棠;李如贤;;基于逆向工程的发动机螺旋气道点云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0年02期
2 密晓;;浅谈现代柴油发动机进气道开发流程[J];华章;2009年13期
3 邹金兰;刘红武;;基于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动机气道设计[J];新技术新工艺;2010年07期
4 张海英;汤黎明;马伟;李济顺;段明德;;基于逆向工程的柴油机气道曲面重构实现技巧[J];农业机械;2008年34期
5 张永涛;童明波;杨波;;基于逆向工程的转子发动机关键件设计[J];飞机设计;2007年06期
6 丁水汀;韩飞;杜发荣;;柴油机进气道现代设计方法[J];新技术新工艺;2008年06期
7 邢健;付大鹏;郝德成;;基于逆向工程的汽轮机叶片型面CAD建模方法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5期
8 张海英;曹铁珍;马伟;段楠楠;;快速原型技术在柴油机进排气道加工制造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2008年05期
9 何亚银;;基于逆向工程的连杆快速成形设计[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1年02期
10 张海英;李华;马伟;李济顺;石松民;姚超峰;;柴油机气道表面的数字化技术[J];内燃机;2007年02期
11 冯伟伟;孙平;江超;王伟峰;;逆向技术在柴油机气道曲面造型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2期
12 葛维晶,王伟生;光学技术用于内燃机测量的研究[J];小型内燃机;1994年04期
13 桂仲成;王胜华;陈强;都东;孙振国;陈钢;邓键;唐敏;吴涛;;混流式水轮机叶片建模与分析[J];大电机技术;2006年05期
14 陆鹏;张熹;龚礼东;吴君毅;夏远富;;半导体固体绿激光在柴油机零部件光学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柴油机;2007年06期
15 ;《内燃机》2008年度目次[J];内燃机;2008年06期
16 吉田 ,毅 ,潘秀明;内燃机节能措施的现状和未来的内燃机[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84年03期
17 毕玉华,易宁,何自力;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在内燃机设计中的应用前景[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8 钱作勤,陆瑞松,王建红;内燃机受热零部件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19 袁华,路峻;一种基于DSP的内燃机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J];山东内燃机;2004年06期
20 张晓蓉;朱才朝;吴佳芸;;内燃机配气机构系统动力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平;张宇;;内燃机气道模型的反求和快速成型探讨[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臧加伦;;逆向工程概述及其在柴油机零件上的应用[A];2010年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0年
3 李娜;赵国伟;;内燃机缸套-活塞环系统的摩擦学设计[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4 石波庆;蓝兆辉;;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创新设计[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成曙;易军;魏旭刚;;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方法[A];第八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陈保家;李力;赵新泽;;基于尺度-小波能量谱、粗糙集和神经网络集成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方法[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沈权;周平;;内燃机磨合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8 郭军华;罗挺;施元春;王维俊;葛敏;;一种实用内燃机转速检测电路设计[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林铮;;生物燃料在内燃机上应用的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10 王海山;于战果;高波;;内燃机摩擦学的内容、方法与实践[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震宇;内燃机故障诊断若干理论与相关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2 董大伟;基于曲轴角振动诊断内燃机各缸作功状况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周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内燃机排放性能建模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4 李志敏;基于振动分析的内燃机主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马贵阳;内燃机缸内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6 薛胜军;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技术的内燃机热工故障在线诊断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1年
7 田洪祥;内燃机冷却液缓蚀剂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韩军;内燃机的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及其噪声源小波识别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雷艳;车用发动机气波增压器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10 张向军;内燃机摩擦学设计的设计方法研究——智能设计知识模型的应用与拓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华;4112四气门柴油机进气流动及气道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志锐;基于电液驱动的内燃机无凸轮配气机构的设计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马万福;基于有限元法的内燃机机体振动分析与噪声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徐哲;纳米流体在内燃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光恩;内燃机摩擦学设计软件主框架的设计和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孙团;发动机活塞的数字建模与热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吴家兵;C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热负荷的实验研究及其数值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朱代根;内燃机活塞环—缸套润滑状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罗梅兰;YC4110ZQ柴油机振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靳红玲;469Q汽油机进气系统流场特性及优化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启明;突破传统技术 打造全新动力[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禾歆;内燃机用余热驱动纳米马达[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张胜尊;一种全汽动式内燃机[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文革;内燃机替代能源将迎来命题研究时代[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5 泾辑;取得新进展[N];中国水利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赵三明;烃类与醇类燃料并存的时代已到来[N];中国工业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三明;节约优先 立足国内 煤为基础 多元发展[N];中国工业报;2010年
8 敏丽 沈胜强 陈家骅 张志千;传热全仿真模拟是未来发动机研究的主要方向[N];中国汽车报;2000年
9 记者  徐瑞哲;外燃机技术取得突破[N];解放日报;2006年
10 张艳涛;柴油掺水燃烧技术获成功[N];科技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