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钟的发明与我国原子钟发展简述
【摘要】:第二次大战前后,由于战争和防御的推动,使科学和技术产生巨大的发展。它们为原子和分子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这篇文章阐述了原子和分子钟的发明和产生,并且概述了我国原子钟和分子钟的发展简况以及各种传统标准在各个时期的性能特征。最后对我国刚起步不久的新型原子钟的研究现状也进行了简单介绍。
|
|
|
|
1 |
翟造成,林传富,陆家复,黄亨祥,彭纪兴,张为群,张一平,杨佩红;工程型车载式氢原子钟的改进[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7年00期 |
2 |
刘铁新,高俊法,翟造成;氢原子频标的小型化[J];天文学进展;2001年01期 |
3 |
贯士俊,翟造成;上海天文台氢钟的研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03年00期 |
4 |
;近年来上海天文台氢钟性能的改进和提高[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83年00期 |
5 |
沈季良;;氢钟专用频率合成器的研制[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2年00期 |
6 |
翟造成;林传富;江国兴;黄亨祥;彭纪兴;罗薇华;;一种车载式工程型氢原子钟[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3年00期 |
7 |
陆家复;氢钟钟罩及真空机组的改进设计[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4年S1期 |
8 |
翟造成;国产氢原子钟是我国高精度时、频用户的最佳选择[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5年00期 |
9 |
彭纪兴;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热敏电阻控温系统[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7年00期 |
10 |
彭纪兴;氢钟中使用热敏电阻控温的几个问题[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7年00期 |
11 |
杨福民,李鑫,张忠萍,陈婉珍,陈菊平;激光时间传递技术的进展[J];宇航计测技术;2004年01期 |
12 |
杨浩;;氢原子钟用吸附泵调研报告[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06年00期 |
13 |
尼古拉·德米朵夫;;氢钟开发技术和展望[J];宇航计测技术;2007年S1期 |
14 |
寇文蔚;张延林;陆家复;彭玉琴;黄亨祥;;上海天文台五号氢钟的一些改进[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84年00期 |
15 |
陆家复;;H_7氢钟腔-泡结构特征和储存泡涂敷技术[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0年00期 |
16 |
翟造成,林传富,何建卫,黄亨祥,陆家复,沈季良,彭纪兴;守时用小型氢原子钟的研制[J];计量学报;1994年04期 |
17 |
吴贵臣;氢脉泽守时应用研究[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4年S1期 |
18 |
刘海峰,尹学玉,赵红;陕西天文台守时用氢原子钟[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4年S1期 |
19 |
黄亨祥,林传富,彭纪兴;上海天文台工程型氢原子钟的车载实验[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4年S1期 |
20 |
黄斌,黄宇飞;氢原子频标在VLBI国际联测中的应用及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J];宇航计测技术;199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