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S中的部分遮蔽类星体
【摘要】:正我们从 SDSS 的 EDR-DR4数据中选取一个低红移(z0.35),大 Balmer 减幅,内禀光度符合 QSO 标准的样本,作为部分遮蔽类星体样本,讨论了其比例,比例随红移的变化等性质。我们发现,我们的样本中的部分遮蔽类星体的与Ⅰ型类星体比例大概是2:1,这与 Xiaobo Dong et al 2004得到的1:1出入较大,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样本较大,源的分布范围
|
|
|
|
1 |
卞维豪,黄克谅;类星体样本光变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1999年03期 |
2 |
李泳,陈建生;与发射线区成协的类星体CIV吸收系统研究(Ⅱ)统计研究(1)[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3期 |
3 |
邓祖淦,周又元,刘永镇,戴和俊;谱线证认中的选择效应和类星体的演化[J];中国科学A辑;1986年10期 |
4 |
卞毓麟,邹振隆,陈建生;类星体Lα森林吸收线密度与发射红移相关性的再考察[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9年02期 |
5 |
程富华,程福臻;IUE卫星和类星体的紫外光谱[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
6 |
邓祖淦;刘永镇;曹盛林;;类星体分布的一种三维分析[J];天文学报;1984年04期 |
7 |
李泳,陈建生;与发射线区成协的类星体CIV吸收系统的研究(Ⅰ)样本[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2期 |
8 |
朱杏芬,褚耀泉;Virgo星系团中星系与类星体成协[J];天体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
9 |
陈建生,Donald C.Morton,Bruce A.Peterson,Alan E.Wright,David L.Jauncey;类星体PKS1448—232的吸收线光谱[J];科学通报;1982年17期 |
10 |
何香涛;;由物端棱镜方法得到的NGC1097周围的类星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
11 |
方励之,褚耀泉,朱杏芬;宇宙中的暗物质及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用类星体分布的检验[J];中国科学A辑;1984年10期 |
12 |
朱保如,李泽清;类星体的光度演化及其数目随光度距离的统计分布[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1年02期 |
13 |
龚树模;夏昌立;;类星体的光度演化[J];天文学报;1982年03期 |
14 |
周又元,戴和俊;类星体的X射线辐射 1.光度性质和演化[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
15 |
周又元,胡岳东;类星体的红移分布和演化函数[J];中国科学A辑;1990年03期 |
16 |
胡岳东,周又元,卢炬甫;类星体的光度演化函数Ⅰ:包括Z>2.2大红移范围的统计演化函数[J];天文学报;1995年02期 |
17 |
陆建隆,黄克谅;类星体Lyα吸收线密度与其发射线红移的关系[J];天文学报;1995年04期 |
18 |
吕先惠;;“幽灵之光”和“宇宙怪物”[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5年09期 |
19 |
曲钦岳;秦志海;韩传寿;周凤安;;强闪烁类星体的视星等-红移关系[J];天文学报;1979年01期 |
20 |
M.S.Longair,潘容士;观测宇宙学1986[J];天文学进展;198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