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摘要】:以三峡库区秭归县的黄棕壤为对象,研究了林地、茶园、果园、旱地和菜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黄棕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现一定的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值以茶园土壤最高,为92.4mg·kg~(-1),其次为旱地土壤,为87.5 mg·kg~(-1),果园土壤最低,为54.8 mg·kg~(-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值以菜地土壤最高,为251.5 mg·kg~(-1),其次为茶园土壤,为189.5 mg·kg~(-1),林地土壤最低,为54.3 mg·kg~(-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以菜地土壤最高,分别为0.43%和1.28%。相关分析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降雨量和气温均呈显著相关关系,菜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降雨量呈显著相关关系,茶园、林地和菜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气温呈极显著相关。
|
|
|
|
1 |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活性有机碳库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年04期 |
2 |
蓝家程;傅瓦利;袁波;彭景涛;张婷;付允;;岩溶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影响[J];中国岩溶;2011年02期 |
3 |
王淑平,周广胜,高素华,郭建平;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3年06期 |
4 |
刘淑霞,刘景双,赵明东,王金达,于君宝,丛晓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养分有效性及作物产量的关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5 |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冯育青;齐艳;;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0年04期 |
6 |
李守中;徐文程;许鹏程;;闽侯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
7 |
庞学勇;包维楷;吴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
8 |
胡诚;曹志平;罗艳蕊;马永良;;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
9 |
姚斌;张超兰;;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呼吸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
10 |
陈吉;赵炳梓;张佳宝;沈林林;王梅农;钦绳武;;长期施肥处理对玉米生长期潮土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度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年01期 |
11 |
李玉平;邹双全;范广阔;毛艳玲;;老龄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J];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
12 |
陈果;刘岳燕;姚槐应;黄昌勇;;一种测定淹水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方法:液氯熏蒸浸提—水浴法[J];土壤学报;2006年06期 |
13 |
吴晓晨;李忠佩;张桃林;车玉萍;;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与活性的影响[J];土壤;2009年04期 |
14 |
倪进治,徐建民,谢正苗;有机肥料施用后潮土中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
15 |
王珊,李廷轩,张锡洲,周建新;设施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碳的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
16 |
王启兰;曹广民;王长庭;;高寒草甸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7年07期 |
17 |
李钧敏;钟章成;董鸣;;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寄生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入侵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
18 |
王丽平;章明奎;;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7期 |
19 |
黄亮亮;阮宏华;王莹;冯育青;齐艳;;围湖造田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特征[J];林业科技开发;2010年04期 |
20 |
袁新田;朱玲;焦加国;刘满强;李辉信;胡锋;;施用玉米秸秆和接种蚯蚓后几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10年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