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实验,研究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管理方式不同,五种处理间黑土酶活性有较大差异。草地与裸地相比,黑土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56.12%、128.40%和30.42%。表明经过自然植被恢复,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农田三种施肥方式相比,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大小均为:化肥+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无肥处理,表明采取一定的施肥措施可以增加黑土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均能较好的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
|
|
|
1 |
岳中辉;张兴义;隋跃宇;陈渊;陈红艳;罗秋滨;;黑土酶活性的剖面分布及其对养分的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
2 |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李晓慧;;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年06期 |
3 |
焦晓光;魏丹;隋跃宇;;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暗棕壤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年03期 |
4 |
侯雪莹;韩晓增;王树起;宋春;张迪;;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2期 |
5 |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高星爱;张余莽;赵兰坡;;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6期 |
6 |
于佳;王宏燕;赵伟;宋立娟;;农肥和化肥对黑土氮素转化功能菌和土壤酶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年01期 |
7 |
何萍萍;于镇华;王银锁;金剑;刘居东;李树学;王光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年03期 |
8 |
王艳超;李玉灵;王辉;郭江;王颖;张丽丽;袁玉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10期 |
9 |
徐晶;陈婉华;张夫道;孙瑞莲;周义清;;三类不同开垦年代的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活性的演变[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年02期 |
10 |
王光华;金剑;韩晓增;刘居东;刘晓冰;;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
11 |
马星竹;陈利军;武志杰;张丽莉;;长期施肥对黑土糖苷酶和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年05期 |
12 |
秦国宣;方晰;田大伦;徐桂林;;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3 |
刘志良;郑诗樟;石和芹;;丘陵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06期 |
14 |
侯雪莹;韩晓增;王树起;宋春;;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黑土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6期 |
15 |
徐德昌,宫国军;黑土类地区甜菜土壤营养诊断的研究[J];中国甜菜糖业;1998年05期 |
16 |
张银龙,林鹏;秋茄红树林土壤酶活性时空动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7 |
刘鸿翔,王德禄,王守宇,孟凯,韩晓增,张璐,沈善敏;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变化Ⅰ.作物产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1期 |
18 |
杜社妮,张成娥,徐福利,梁银丽,陈志杰;不同施肥对日光温室西红柿菜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8期 |
19 |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1期 |
20 |
董军;杨清伟;栾天罡;束文圣;蓝崇钰;;Pb/Zn矿冶区植被恢复地土壤酶的活性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