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樊文华刘素萍  
【摘要】:钻是人、动物、细菌、蓝藻和豆科等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为研究钻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盆栽的方法进行试验,供试土壤为黄土母质上发育的石灰性褐土。每盆装土15kg,每盆施N 0.159/kg土,Pzo,0.1留吨土,长0 0.29/kg土,作为底肥。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共设6个处理,6次重复。钻的浓度依次为(对照)Omg瓜g土、(处理一)4mglkg土、(处理2)smg瓜g土、(处理3)I6mglkg土、(处理4)32mglkg土、(处理5)64m叭g土。所用钻试剂为cosO4·7HZo(分析纯)。试验结果表明,钻对番茄株高、复叶数及收获时根系(AW)干重影响不显著,各处理比对照的花苗数、开花数、坐果率都明显增加。钻能显著提高番茄的采果数和产量,各处理与对照相比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处理1至处理S,结果数较对照增加8.0%、11.7%、15.3%、14.6%和19.0%;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70/0、10.80/0、24.30/0、21.00/0和23.10/0。钻在收获时植株体内分布情况为,钻处理的植株为:根茎果实叶。钻在植株各部位的含量随施钻最的增加而增加。从苗期所测定的两次土样来看,土壤有效钻的含量不及施入量的5%,可见石灰性土壤对钻的固定还是很强烈的,钻的利用率受到限制,这可能与供试土壤的高pH有关。但土壤中有效钻含量随施钻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各处理间土壤中有效钻含量随着番茄生长的加速也在增加。综上所述,钻可以提高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并显著提高番茄的花蕾数、开花数、坐果率、单株结果数和产量。对于低钻地区,可以通过本试验模式补充一部分钻进入食物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消除缺钻症的发生和危害,提高人畜健康水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愚,吴敦肃,吴有梅,郭一松;番茄成熟过程中果皮细胞核孔变化及其与乙烯生成的关系[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8年04期
2 邵开勋;冯维高;;番茄使用调节安试验初报[J];长江蔬菜;1988年06期
3 杜庆良;;浅谈北方番茄扦插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1988年03期
4 王光远;夏镇澳;迟静芬;;番茄子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9年01期
5 李天来;优良番茄和茄子坐果增产激素——番茄丰产剂2号[J];新农业;1993年11期
6 张志有,王秀敏,王宏;九分地大棚三茬收入两万元[J];吉林蔬菜;1994年06期
7 周伯瑜;番茄异常果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1994年02期
8 孙雷心;遗传工程番茄引起健康问题[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1期
9 孙国凤;重组番茄食品的安全性在英国得到认可并于年内销售[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5期
10 ;“杂87—6—2”番茄[J];农家参谋;1995年Z1期
11 米淑玲;怎样培育番茄壮苗[J];北京农业;1996年03期
12 李得富;中华番茄王小拱棚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6年09期
13 刘钟河;;番茄的简易贮藏与加工[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1996年07期
14 周学雍;番茄劣果原因及防治[J];农资科技;1997年Z1期
15 陈超;闽清县春季番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J];福建农业科技;1998年05期
16 张兆锁;番茄秋种效益高[J];农家顾问;1998年11期
17 ;番茄新品种——霞光[J];吉林蔬菜;1999年01期
18 司习军;我给番茄施“气肥”[J];农家参谋;1999年03期
19 宋子峰;番茄新品种渝红六号[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4期
20 许丽华;86团研制出番茄播种机[J];新疆农机化;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文华;刘素萍;;钴对番茄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2 王建华;;温室专用番茄新品种毛粉818的选育[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须晖;孙红梅;李天来;王玉刚;侯红霞;;番茄筋腐病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邱树亮;王孝宣;杜永臣;高建昌;国艳梅;朱德蔚;;野生潘那利番茄单片段渐渗系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性状的定位[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升;高丽朴;李武;唐晓伟;郑淑方;;番茄产地商品化处理标准及冷链物流配送技术规程[A];第六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邵耀椿;杨攻锋;丁海东;;激光与DNA非线性作用在番茄选育中应用[A];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2年
7 于志海;崔娜;;番茄14-3-3蛋白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互作预测[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苏君之;孙同毅;李焕秀;;渗透调节剂PEG对番茄老化种子发芽率的影响[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陆致平;张伟明;顾东华;陆海明;;复旦Ⅰ号系列微肥对番茄的施用效果研究[A];第七届全国肥料双交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玉凤;李天来;齐明芳;;夜间不同低温处理及恢复对番茄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昕;番茄常温可食涂膜保鲜的理论与方法[D];吉林大学;2004年
2 姜国勇;番茄Tm-2~2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及其编码蛋白特异氨基酸决定对病毒的抗性[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3 谭琳;芪合酶基因转化番茄产生白藜芦醇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年
4 崔秀敏;基质供水状况对番茄、甜椒穴盘苗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5 王中凤;番茄乙烯受体基因LeETR1与LeETR2的功能特性及其组织、器官特异性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君明;番茄抗灰霉病和晚疫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多基因辅助选育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7 陈静;花青苷对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幼苗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及番茄花青苷结构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贾庚祥;BADH基因转化番茄提高耐盐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9 马英;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戊肝病毒ORF2基因片段NE_2在番茄中的表达及免疫活性[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10 刘庆;番茄Cf-4/Avr4互作系统中信号传导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隆静;磷与钙对低温胁迫下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杨慧;胡萝卜、番茄对D-半乳糖致大鼠拟衰老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3 齐维强;积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以及模型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牛润新;番茄贮运振动力学模型与模态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5 张强;低温弱光对番茄形态和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6 乔志霞;番茄内源激素含量与其耐温度胁迫的关系[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孙同毅;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及抗病基因同源类似物RGA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8 娄晓鸣;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在苹果和番茄中的转化与表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罗其德;基因工程改良番茄的抗病性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10 刘遥测;番茄TTOM1基因的克隆及其RNA沉默表达载体的构建[D];广西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珊;基因改造育出“紫色番茄”能抗癌[N];江苏科技报;2008年
2 卫人;如此“拿来主义”,还是不拿好[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棚室番茄巧用水[N];吉林农村报;2009年
4 ;多吃番茄可抗癌[N];中国质量报;2000年
5 哈尔;加拿大回击美国番茄[N];国际商报;2002年
6 金延俊 罗莎 魏宁 彭敬信;映日番茄别样红[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7 ;平度:黑番茄变成致富“黑珍珠”[N];中国特产报;2009年
8 记者 张瑛;葡萄串式番茄扎根宁夏[N];宁夏日报;2011年
9 翼城县农业技术中心 赵保勤;番茄狂长该咋办[N];山西科技报;2001年
10 科文;番茄整枝要三防[N];河南科技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