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范一林  张平仓  
【摘要】:水土流失给长江流域的资源与环境、农、林、牧生产以及水利、电力、航运事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特别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带来不利影响。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特征、成因、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对策等五个方面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述研究领域的不足和将来的研究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地区调查园满结束[J];中国水土保持;1982年02期
2 汪洪清;;长江流域综合开发性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1989年02期
3 ;甘肃省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1981年06期
4 余剑如;对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1985年03期
5 长江;;长江流域2009年水土保持宣传工作重点确定[J];人民长江;2009年08期
6 陈晓军;;求真务实 迎难而上 开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新局面[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08期
7 张小林;肖翔;詹小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1期
8 杜左华;;鄱阳湖水系、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通过长江委验收[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1期
9 李斌;土之不存 人将焉附——关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报告[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17期
10 刘春元;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地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J];中国水土保持;1983年03期
11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1984年09期
12 陕南水土保持考察组;修地保土是开发秦巴山区首要战略措施——长江流域陕西部分自毁生存条件的考察报告[J];水土保持通报;1988年02期
13 赵继东,韩凤翔;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初探[J];人民长江;2004年10期
14 ;防治水土流失 维系优良生态[J];人民长江;2009年08期
15 田小海;罗海伟;周恒多;吴晨阳;;中国水稻热害研究历史、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2期
16 余剑如;;长江流域农业区划简介[J];人民长江;1960年01期
17 ;发刊词[J];水土保持通报;1981年01期
18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已达70%以上[J];人民长江;2000年08期
19 史立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历史发展过程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2年05期
20 丁文荣;周跃;曾和平;;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侵蚀关联分析[J];人民长江;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一林;张平仓;;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研究综述[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2 史德明;史学正;梁音;于东升;;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对洪涝灾害的影响[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3 刘纪根;孙绍文;;长江流域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措施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4 王运禄;陈海虹;李宏;;长江流域地区525年汛期气候旱涝的特点及其与太阳核子位相的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张信宝;王正秋;王丽槐;张玉华;;红壤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信宝;王正秋;王丽槐;张玉华;;红壤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勤;刘永红;柯国华;何文铸;高强;;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分册[C];2005年
8 杨勤;刘永红;柯国华;何文铸;高强;;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分册[C];2005年
9 杨勤;刘永红;柯国华;何文铸;高强;;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分册[C];2005年
10 马为民;白鹤岭;;京津冀生态圈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九派;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尺度转换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黄荣珍;南京市水土保持GIS研制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李小英;滇池流域台地水土和氮磷流失及防控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马晓;基于GIS的黄河水土流失评价预测模型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5 杨一松;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模式与水土流失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刘鸿雁;哈尔滨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谢红霞;延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志新;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效应价值的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6年
9 郝桂娟;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朱青;坡耕地退化机理及侵蚀退化防治措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长江流域上中游典型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分区及恢复效果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焦超卫;基于DEM的1:50000区域尺度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赵丽娜;梅河口市景观结构及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舸;秦巴山系西缘撂荒地生物多样性动态与水土保持能力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高喜明;重庆壁山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生态格局的影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钱巧静;基于WEB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表达的研究及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7 何岩;寒区公路水土流失监测分析与防治[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赵博勇;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田锋;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王博;黄土高原淤地坝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运行安全保障措施[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知 江涛 吴兵(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立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模式[N];中国水利报;2007年
2 欣欣;《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发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冯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对洪灾的影响[N];中国水利报;2010年
4 何人民;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仍然严重[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记者 张锐;我省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98平方公里[N];云南日报;2006年
6 杨三军;长江流域5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待治理[N];西部时报;2006年
7 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 唐纯喜;加快推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步伐[N];人民长江报;2010年
8 记者 朱俊君 周长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N];人民长江报;2007年
9 国风;农业的自然环境[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10 刘海勇;长江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N];九江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