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根据传统武术、中医的历史根源,明确二者的从萌芽到结合到分化到融合的历史脉络,结合"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借鉴两者结合的历史经验,明晰武医未来的发展方向,探析武医的实践路径。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整合与分析武医的历史发展,结合健康中国背景运用历史研究法探索二者深层次联系,运用逻辑分析法理清武医发展的现实问题,明晰新时代下武医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1.武医的历史脉络。(1)武医萌芽阶段。自宋代开始,儒医传统得到巩固,当时传统医学认为儒医的形而上的医学理论及开具处方药才是主流正统,将一些偏技术性的、需要躬亲操作的医学技术逐渐边缘化,导致"专科"医术的社会地位下降,从而使得一些不太注重书面知识的医学技艺体系技术逐渐流动到下层医者。宋代时通俗传统在当时较为盛行,为技术类临床医学在社会底层广泛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为武医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基础。(2)武医结合阶段。宋代以后,儒医愈加偏好文本,认为诊脉和开具处方才是正确的方法理论,把用手的技术基本都丢给了"俗医",导致的结果是后来治疗针灸、疮疡的医者通常都是道教中人。因此武医在道家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诸多既会武术又懂技术性医学的道医。(3)武医分化阶段。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及文化入侵,受西方的科学文化、个人主义、物质还原论等思想影响,武医被划分成两个从不相交的领域,中医偏向中西结合发展,武术偏向竞技表演发展。(4)武医融合阶段。武医融合将会是武术发展的新窗口期,武医融合是基于"体医融合"下产生的分支,武医融合也是体医融合的重要实现方式。在健康中国理念的主旋律下,武医融合也将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与完善。2.武医发展的现实问题。(1)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2)武、医的学习者及从业者融合观念淡薄(3)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亦武亦医的专业人才匮乏。(4)缺乏信息互通,存在行业壁垒。3.健康中国视域下武医的发展路径。(1)国家以健康中国为基准,设计体医融合发展宏图,出台政策引导发展,颁发法律保障运行。(2)以"大健康"观为指导,树立武医思想。"武医"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和方式而不仅是职业存在于社会,以逆转我国国民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的状态(3)传承与创新武医技术,搭建武医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体医融合"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武医融合要积极传承优秀思想,丰富武医的优秀理论,创新按摩推拿、骨伤科等实践技术。在"大健康"理念下重构武医思维模式,以中医整体性科学为主,辅以西医还原性科学方法指导武医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构建,再以传统师徒制+课堂授课制+线下俱乐部式的方式传播与发展武医。(4)建设武医系统数据库,实现武医融合信息化。创立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传统武术和中医的信息互通,打破行业信息壁垒,用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国民身身体健康数据并开具相应运动处方。研究结论:1.武医根于"俗医"、长于道医,以实践滋养技理。2.武医技理的发展要注重传承与创新3.对于武医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在深刻理解传统武术、中医的健康意义前提条件下,搭建武医系统,开发高校教学新模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体育类与中医类的高校需要逐步消除信息壁垒,打开多元合作局面。4.健康中国的实现离不开互联网的加持,互联网可以实时快速调取和储存大量健康云数据,所以应当将武术和中医在信息上进行互通,构建国民武医健康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