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融的路径研究——来自浦江“江南第一家与板凳龙”实践的思考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本文以浙江省浦江县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第一家古镇村和浦江县板凳龙为个案,对乡村旅游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进行田野调查,探求两者实现共融发展的优势、问题及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一)两者共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区域优势明显,江南第一家和板凳龙都属于浙江省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位于浙江省中部偏西,钱塘江水系浦阳江在此发源,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古有"小邬鲁"之称,今有"中国书画之乡"之盛誉。交通便利,S210省道浦江段的建设完成,开通了义乌机场至浦江直通车。据统计,每年来浦江的游客达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年均达到167亿元。(2)"板凳龙"作为浦江县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郑氏宗族每年都要举办的重要宗祠体育表演活动,在当地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深受人们青睐。"板凳龙"作为当地的传统体育文化,其传承与有效传播,在凝聚宗族团结,推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江南第一家"作为郑氏家族的常居地和浦江旅游胜地,保存有原生态的"板凳龙"文化,是传承与传播"板凳龙"文化的发源地,是推进村乡旅游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载体,是文化兴乡与产业兴乡有效融合,实现村落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二)"江南第一家"在与"板凳龙"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的实践过程中面临如下困境:(1)体育类非物质传承局限于族内传递的思想桎梏,不利于"板凳龙"这项运动的有效传播与普及。(2)"板凳龙"在"江南第一家"的表演存在着时代的刻板性、礼节的繁琐性、节庆的民俗性,不利于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3)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浦江县政府、郑宅镇政府、浦江文旅集团等职能部门协调性差,未能将"板凳龙"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江南第一家"的旅游开发有效融合。(4)综合性人才缺失,未能把当地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传播。(三)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解放思想,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推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跳出传统文化的桎梏,克服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时面临节庆的民俗性、礼节的繁琐性等困难,对其进行创造性改良,推陈出新,更好的传播和普及"板凳龙"这项运动(3)打破各职能政府各自为政的现状,其中任何一方都要改变单一化的身份,履行好职责,扮演好多重身份。同时要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村民对当地文化的重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人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感。(4)引进、培养相关人才,打好"人才牌",激活高质量发展"智能"。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培养,从根源解决人才匮乏的严峻问题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因此将乡村旅游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既能实现以体育元素助力乡村建设,给乡村增添了具有体育特色的长远发展活力,又能更好地继承、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