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民俗体育“火虎”发展演变及保护路径探究
【摘要】:研究目的: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特色体育文化振兴是重要举措。通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火虎"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制定乡村振兴下"火虎"发展保护路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传播学知识,探究民俗舞蹈"火虎"的发展历程,分析火虎的传承演变,据此依据当地现有条件提出现代化保护路径。研究结果:(1)火虎发展历程共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第一个时期,受封建文化影响,清朝末期火虎被发明出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火虎发展处于最鼎盛时期;第二个时期,受新中国新思想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火虎的村民参与度相比于之前有所减弱,依然受老年人欢迎,但部分知识青年不接受;第三个时期,文革期间是火虎发展分水岭,主要体现在对火虎思想的打压以及火虎祭祀场所的破坏;第四个时期,1987年-2016年期间,这一时期政府的扶持对火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五个时期,2016年至今,合村并居,外来文化进入,火虎参与度下降,呈现低迷状态。(2)民俗舞蹈"火虎"文化的传承演变:一是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人们对火虎的传统价值观发生变化;二是社会进步发展对火虎文化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参与火虎表演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少;三是表演环境的改变使得火虎文化底蕴的重建,无法有效做到新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新老转换"。研究结论:依据火虎的发展历程及现阶段传承现状,分别采取1.政府扶持,助推火虎发展,前期进行资金奖励传承,用来吸引更多的人主动来传承,形成良好传承开端,后期协助村民推广火虎一方面提高火虎知名度,另一方面形成地域性的火虎特色价值。2.重塑火虎文化底蕴,原有火虎表演环境消失,依托新环境,将火虎文化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去,宣扬火虎优秀文化思想,建造村级火虎博览馆等措施,促进火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前行。3.民俗舞蹈"火虎"的自身的简化,为提升村民和外来游客"火虎"参与度和体验感,应改变原有道具及动作的繁琐和复杂,结合当下热门参与度较高的广场舞、太极拳等项目,在保留特有文化的基础上,简化动作和道具,使"火虎"更有效的融入到大众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