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男子跳高运动员技术差异与技术优化训练策略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追踪10名我国现役男子跳高运动员在2017-2020年间国内重要赛事中的技术表现,通过对比同期世界级跳高运动员的运动学技术参数数据,探究中外男子跳高项目技术发展的差异。概述当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与世界顶尖运动员的实力差距,针对关键技术上的差异提出专项技术优化的训练策略。探讨目前我国跳高专项技术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建议,丰富我国跳高项目专项技术训练理论。力争为跳高教练员和运动员们提供专项技术优化训练的新思路,为从事背越式跳高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研究的相关领域学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运动现场拍摄法、视频图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2017-2020年间,利用为国家跳跃高度类项目提供科技助力的机会,实地追踪国内重要赛事13场。现场采集比赛视频并利用专业的运动视频解析软件,对10名我国健将级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进行运动学解析,提取关键技术环节的运动学数据。通过世界田联官网和外文文献数据库搜集同期世界级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比赛信息及技术数据,对比分析中外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技术上的差异。针对专项技术差异上的问题与国内外多位教练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开展详细访谈,商讨技术优化策略。研究结果:(1)当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的竞技实力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相比差距大,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在28.9岁,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8.3岁。(2)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的步长分别为2.15±0.09m和2.01±0.08m,世界级跳高运动员最后2步的步长分别为2.15±0.18m和2.10±0.08m,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后1步步长较短,助跑节奏较慢。(3)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步长差值为0.05±0.15m,小于我国跳高运动员的0.15±0.12m,助跑节奏变化小。(4)我国跳高运动员助跑倒2步的步速为7.54±0.19m/s,最后1步的步速为7.37±0.22m/s;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助跑倒2步的步速为7.69±0.30m/s,最后1步的步速为7.42±0.28m/s,助跑最后2步的平均速度为7.56±0.27m/s,助跑速度较慢是当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最明显的短板。(5)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时的质心高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近,离地时质心高度H2为1.30±0.05m,要明显低于世界跳高运动员的1.36±0.04m(P0.05),起跳离地时的身体姿态控制和起跳腿蹬伸能力不如世界级选手。(6)起跳离地时我国跳高运动员水平速度为4.07±0.88m/s,垂直速度为4.45±0.95m/s;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水平速度为4.28±0.47m/s,垂直速度为4.74±0.12m/s,我国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时的垂直速度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P0.01)。研究结论:(1)当前我国男子跳高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整体竞争力不大,项目呈现高龄化特征。(2)助跑最后一步的步长偏小是当前中外男子跳高运动员最明显的助跑技术差异,我国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缩短过度影响了起跳速度。(3)起跳离地时的质心高度与垂直速度是当前中外男子跳高运动员最明显的起跳技术差异,我国跳高运动员起跳时下肢蹬伸幅度不充分,起跳阶段身体质心上升高度较少,质心加速的垂直距离较短,起跳垂直速度偏低。(4)当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需要优化助跑技术、完善助跑攻杆节奏,助跑技术的优化方法包括:蹲杠计时、弯道跑格(间距2.10-2.35m)、跨栏跑(间距9.00-9.50m)、计时跑练习(全程助跑2.55-2.65s,后4步0.90-0.95s)和4步标志助跑。(5)利用三维运动视频解析方法可以得出不同步长区间范围内所对应的步速和助跑速度转化率等数值,有利于定量化的调整步长模式,弧线助跑训练中可利用外暗示标记物控制步长并实施速度监控。(6)当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需要优化起跳技术、提高垂直弹跳的速率,开展功能性训练,起跳技术的优化方法包括:45cm跳深练习、连续垂直纵跳、跳栏架练习、助跑和纵跳摸高,结合弓步拉伸方式、单腿髋外展、负重单腿提膝、高翻提拉等功能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