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巧”与“守拙”:中国武术工匠精神论绎
【摘要】:"尚巧"与"守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智慧,研究中国武术工匠精神中"尚巧"与"守拙"的辩证关系,有助于诠释中国武术身心修炼的进阶之路。文章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指引,通过文献查阅,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武术身心修炼中的工匠精神。得出:"尚巧"与"守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中国武术工匠精神体现在习武者的"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合一","知巧"而"拙行"的"知行合一","会巧"而"用拙"的"会用合一","巧技"而"拙道"的"技道合一"等方面。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尚巧"与"守拙"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所需要的勤劳与创造精神,作为武术人应当坚守并弘扬这种精神,为中国武术服务于健康中国、服务于美丽乡村、服务于全面育人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保障。工匠精神是古老中国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作为"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中华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影响至深。在中国传统技艺观中,它是"尚巧"与"守拙"的统一,既要崇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巧",又要在追求这种"巧"的过程中坚守严谨认真、执着专注的"拙"。今天,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再次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社会文明进步还是国家发展需要,无论是事企业竞争发展还是个人成长、能力提升都在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2016年、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工匠精神"的价值与作用。可以说,工匠精神已经在"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的时代需求中成为影响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与动力。中国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文化载体与身体技艺,时刻彰显并体现着中国传统工匠"尚巧"与"守拙"相统一的精神和理念。今天,我们应亟需对中国武术所蕴涵的工匠精神进行发掘、阐释和弘扬。因为在中国武术的修炼过程中要奉行"尚巧"与"守拙"相统一的法则,才能够通向至臻完善的武术境界。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尚巧"与"守拙"的统一: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尚巧"与"守拙"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每次在"守拙"中完成对新的技艺之"巧"掌握,都是技艺境界的一次升华。要而言之,"尚巧"与"守拙"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必备的核心素养,没有"守拙"就不可能通达"尚巧"。"守拙"是"尚巧"的基础,而"尚巧"是"守拙"的路标;"尚巧"是"守拙"的目的,而"守拙"是"尚巧"的保障。"尚巧"与"守拙"的统一是工匠们走向巨匠的必经之路。2.中国武术中的工匠精神中国武术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追求技术上的"会巧",而掌握了巧之后又反哺过来"用拙",是一种"拙—巧—拙"的递进之路,强调博采众长之技对"尚巧"的变通,同时强调一招制敌对"用拙"的固守,这是工匠精神"体用合一"的体现。2.1"负阴"而"抱阳":中国武术工匠精神的"阴阳合一"2.2"会巧"而"用拙":中国武术工匠精神的"体用合一"2.3"知巧"而"拙行":中国武术工匠精神的"知行合一"2.4"巧技"而"拙道":中国武术工匠精神的"技道合一"结语:中国武术工匠精神的习得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入门之初需要把握好阴阳;而初阶则要通过"用拙"追求技术上的"会巧";到中阶,"知巧"后仍需"拙行"才能更进一步;高阶则需通过形而下的"巧技"实现形而上的"拙道"。这个进阶过程体现了"会巧"而"用拙"的"会用合一","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合一","知巧"而"拙行"的"知行合一","巧技"而"拙道"的"技道合一"等方面,总的来说就是体现了尚巧与守拙相统一的工匠精神。这种"尚巧"与"守拙"的工匠精神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思想,是知行、体用、阴阳、技道的辩证统一。今天,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工匠精神的彰显与弘扬,这种精神的放大、扩展开来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都应当追求的一种既勇于创新又砥砺前行的精神,一种既开拓进取又脚踏实地的精神,一种既精益求精又坚守奉献的精神,一种既勤于劳作又善于创造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勤劳与创造的统一,是"尚巧"与"守拙"的统一。因此,中国武术"尚巧"与"守拙"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所需要的勤劳与创造精神,作为武术人应当坚守并弘扬这种精神,为中国武术服务于健康中国、服务于美丽乡村、服务于全面育人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