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体育锻炼的行为意愿及促进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迅速在全球扩散。国家积极倡导科学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威胁。本文借助微观数据,剖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个体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和形成机制,为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提供实践证据,为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行动的深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得居家抗"疫"的城市居民有效问卷704份研究数据;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和标准化路径系数,检验模型建立的假设关系。结果与分析:目标导向行为模型将行为欲望作为中介变量,预期情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构成前因变量,行为意愿为后果变量,将社会环境、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对个体的约束转变为个体的主观感知,提升了在不同客观环境情形下个体的行为意愿和产生机理的解释预测力。以目标导向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影响理论模型,通过对居家抗"疫"的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影响的假设,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和标准化路径系数,检验模型建立的假设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体育锻炼的态度、预期情感、感知行为控制和"新冠肺炎"认知对锻炼欲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健康带来的不确定性,公众基于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和成功战胜疫情的渴望,完成体育锻炼目标的预期情感对锻炼欲望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并以锻炼欲望为中介影响锻炼意向;公众对个体自身能力和客观环境、锻炼资源可获得性的感知,都会影响体育锻炼欲望,从而推动或者阻碍体育锻炼意愿的形成。第二,主观规范对体育锻炼欲望的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说明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的体育锻炼行为主要来自本身对舒缓心情,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的内在理性需求,属于自发行为,社会因素不是影响体育锻炼意愿的重要因素。第三,基于目标导向行为模型的扩展,"新冠肺炎"认知对锻炼欲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非药物干预对锻炼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增强了公众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的欲望,同时风险感知减弱了体育锻炼行为意愿;通过积极好个人防护、远离患有"新冠肺炎"症状人群等主动干预措施,可以减少体育锻炼过程风险,增强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结论与建议:第一,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强化体育锻炼的行为态度。应加强疫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公众通过合理体育锻炼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侵袭风险,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价值感知和认同度;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居家健身防疫,提升体育锻炼的体验质量和价值,充分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愉悦感受、精神满足和自信,建立对科学体育锻炼的积极评价,推动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第二,优化体育锻炼环境,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体育锻炼场所与健身设施、体育锻炼机会、体育锻炼效果与障碍评估等优质体育资源的可获得性,推广导引功法、八段锦等传统养生法介入"新冠肺炎"居家防治;发展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户外型、与他人非接触或少接触的运动项目;推广有助于锻炼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血液携氧能力的运动项目,不断提高公众参加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和保障条件,树立公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第三,营造体育锻炼文化氛围,树立经常锻炼的行为规范。应整合主观规范、行为态度、自我效能和预期情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发挥全民健身典范作用,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形成有力的社会支持,在体育锻炼行为的积极评价形成后,树立"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体育锻炼价值准则,激发人们体育锻炼行为,提升体育锻炼所特有的愉悦身心、战胜自我等情感体验,将经常锻炼变成稳定"潜意识"并形成争相参与的"生活方式"。第四,不断提高疫情的科学认知,建立科学防控体系。对"新冠肺炎"的认知以及"非药物干预"措施是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应动员社会力量做好应急疫情防控科普,提供权威科普知识,引导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制定体育行业"NPI卫生准则",在健身场所提供标准化的消毒设备,支持个人自我保护健康行为;建立运动健身场所、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绿色认证"卫生评价系统,并向公众发布;规范体育健身场所服务、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疫情应对、个体防护等疫情防控措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促进体育锻炼行为意愿转化为体育锻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