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3000年的传统项目,蕴涵了丰富的思政元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以和为贵的武德、武礼内容等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让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挖掘武术项目中的"思政资源",从高校武术课程中融入"思政资源"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武术课程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探索,使之能够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最大程度上体现武术课程的育人作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1.高校武术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1是学校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阵地,除了已经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等政治课程外,其他的公共课、专业课融入的思政元素较少。学校要实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有其独有的思政资源,如尊师重教、家国情怀、以和为贵等。1.2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体育强国战略要求高校体育课能够"健体育魂"。健体,就是要强健体魄,要求高校体育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育魂,则是培育中国魂,包含了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遵规守纪的精神等等。只有健体和育魂相互交融、彼此促进,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实习体育强国战略提供保障。2.高校武术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2.1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一名武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育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是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最主要因素,加强武术教师的思政资源挖掘和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只有教师自身有足够的能力,才能胜任育体、育人于一体的体育课堂的引导者。2.2优化课程目标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在武术课程育人目标的设计上,应加强对武德的理解,将武德的育人价值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掌握武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课程育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尽量做到寓教于乐,可运用情景设置或分组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培养学生自主体验学习和合作的能力。2.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确立思政教育标准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起到监督和调控的作用,高校武术课程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内容,可以从武术知识、武术技能、武德表现、武术实践活动四个方面进行考察评价。评价方法有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也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2.5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丰富思政教育形式第三课堂是学校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丰富多彩的武术社团活动也是学生技能掌握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团结、互助等思政元素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做到寓教于乐。研究结论:经过分析讨论,本文认为通过提升教师思政能力、优化课程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丰富思政教育形式5个实践路径来推动高校武术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同时培养能够传承中华武术精神、民族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