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研究
【摘要】:一、研究目的加快高校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着力发展高校教育的普遍共识。如何能够肩负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是教育工作者科研和实践公关的当务之急。武术教师更要深入分析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突出育人功能,将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本文从高校武术教学出发,对落实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初步探索,将武术中所潜在的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使其成为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形力量。现实情况是武术教师往往具备思政知识而缺乏思政意识,课程德育(思政)目标设置明确而课程内容思政元素不足,课程评价标准中思政相关内容测评乏力,整体教学氛围中思政融入牵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提出有益于将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期有益于武术教育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及课程思政体系中的武术教学研究。二、研究方法本文建立在对高质量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课程思政"教育与高等院校武术教育教学的契合点。然后通过访谈和调查,收集并分析当前高等院校的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实施路径。三、研究结果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是我国高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要求。对于武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将"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是落实上述要求的重要途径:第一,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能够兼顾强身健体的技能技法和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第二,武术与其它项目相比更能承载和彰显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第三,在"课程思政"系列学科建设过程中,切实需要以武术为载体将思政元素落到实处。本文重点在于挖掘武术学科与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与内容、育人主体与功能两个大方面的契合之处。结合访谈调查中得到的现实问题,找到提可行的优化路径:第一步,从课程主体维度提升广大武术教师和青年学生的思政意识(而非仅知识);第二步,从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使之与课程目标所设定的思政育人理念高度吻合;第三步,营造隐形助力的课程思政氛围,将评价分解在课程教学全过程尤其是阶段性考评中。四、结论和建议本文论证了武术教育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武术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通过培训和交流实现武术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增强思政育人意识,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将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实施过程中,必将最大限度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水平,可谓一举两得;提高武术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有益于推动武术思政体系建构,可谓标本兼治;增强教师文化修养,也是提高其思政育人能力的重要方面,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而其全部内容都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因此深入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可谓追本溯源。第二,武术教学的内容上应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人文素材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政资源,武者的武德、忠义的性情、历史事件的思索,等等;思政元素丰富的教材是师生深入学习和研讨的重要材料,在编审的过程中应通盘考虑、探索创新;攻防技术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是学生由衷接受思政内容的前提保障,理应充分重视。第三,武术教学方法中应尽量创新性地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利用微格技术记录训练情况,便于学生之间切磋、交流,这一环节中,武术教师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学生的情况,能够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学情;信息飞速发展,应当为武所用,利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推送有趣(有关武术专业)又有料(含有思政元素)的内容,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教化;开展武术课余活动,将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和力度延展到课堂之外,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其学习生活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