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武术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全国各地发起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讨论。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已然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武术传承过程中,武术所倡导的武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它蕴含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元素。武术在校园体育中的生存状态,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武德教育作为武术教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契合"课程思政"整体目标,符合武术教育教学课程要求。通过武术教学和锻炼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肩负起德育教育使命,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历史重任,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时代课题。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典故收集、逻辑分析、历史考证等方法,对"立德树人"背景和"课程思政"理念进行阐释,并以此为导向,大力开展武术课程思政。武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它所倡导"礼、信、仁、义、勇、智"等武德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和优势,应充分发掘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师道精神;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的法治精神;明礼诚信、自强不息的君子精神;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恒定精神。本论文着重在探析武术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体现:首先,提出加强武术教师德育素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出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德育素养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次,应充分挖掘武术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武术技术技能的学习,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技理、武术礼仪、武术英雄人物形象和精神、武术博弈中所蕴含的智慧、道义和公平正义的较量等,都是武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必学内容。通过系统的、多层次的学习,达到形、意、气、德的修炼。第三,作为课程教学的武术,应注重思政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上到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下到学校基层教学监管部门,都提出不论培养方案,还是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都应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设计,并在实践教学中一以贯之。因此,在课程教学各环节,都应注重思政教育的课堂设计,包括上课始末的师生礼仪、一招一式学练中所蕴含的武术技理、武术英雄故事的传颂以及特定武术情景剧的表演和再现等,全方位践行武术课程育人功能。第四,构建突出德育成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过程化、量化,强化德育指标,弱化技能权重,突出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成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