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干预模式对BMI异常女大学生减肥效果及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
【摘要】:研究目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科学信息技术已成为大学生海量知识来源的同时,也给这个群体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一系列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越来越普遍。据我国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结果显示,BMI指数异常率比10年前增长了一倍,并呈现出女生高于男生的趋势。大量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BMI指数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水平、高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等存在独立的相关性。近年来,"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得到人们普遍认同;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显然,BMI指数异女大学生常属于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重点人群。但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的BMI指数异女大学生们,对自我"体型美"渴望追求,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为了"减"出别人眼中的"好身材",在缺乏科学减肥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减肥,使相当一部分减肥者陷入种种减肥误区中。如滥用药物、盲目节食,长时间熬夜等,结果导致出现记忆力减退、焦虑、失眠、月经失调等。致使爱美心切的女大学生们陷入了极度困扰之中。因此,寻找一种有效而又不损害健康的减肥方法已是当务之急。为此,针对BMI指数异常的女大学生现状,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个体化有氧运动处方+个体化有氧运动结合抗组训练运动处方+医务监督+健康教育+个体化合理饮食处方+个体化心理矫正处方"干预模式(以下简称:"体医融合"干预模式),对BMI指数异常女大学生进行干预效果研究。旨在宣传和推广"体医融合"干预模式,为更多的BMI指数异常者建立健康减肥理念和有效遏制体质健康下降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确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l分类标准,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知情志愿的原则下,从本校430名18-20岁的女大学生中筛出58名肥胖者,按不同肥胖程度分为超重、肥胖和对照组。⑴肥胖组全面实施"体医融合"模式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干预。⑵超重组不采用"体医融合"模式中的个体化心理矫正处方。⑶对照组不采用"体医融合"干预模式中的个体化有氧运动处方,其他同上。三组每周都要上一次体育课。12周后,测试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质健康状况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⑴经过12周的干预,在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除身高因干预时间不长而没有显著性变化外,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5项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体医融合"干预模式是切实有效的;而未采用"体医融合"干预模式中的"个体化心理矫正处方"的超重组,5项指标的效果虽然均具有显著性变化(P0.05),但与肥胖组相比略有差异,没有达到非常显著性效果。说明"个体化心理矫正处方"在减肥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未接受"体医融合"干预模式中的"个体化运动处方"、每周只上一次体育课的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每周仅靠上一次体育课的活动量对BMI指数异常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⑵经过12周实验干预,肥胖和超重的肺活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出现了显著性变化,P0.05;血压中的收缩压明显降低,舒张压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均值有所降低,表明长时间的干预,可使受试者的血压得到改善。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⑶实验干预前,所有受试者的握力、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跑与BMI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但经过12周实验干预后,两个实验组均出现了显著性变化(P0.05),说明受试者上肢力量、下肢爆发力、柔韧及速度耐力都明显提高。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⑴"体医融合"干预模式对改善BMI指数异常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状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体医融合"干预模式是切实有效的。⑵"体医融合"干预模式中的"个体化有氧运动结合抗组训练运动处方+个体化有氧运动结合抗组训练运动处方",不但在干预中起到减脂效果,而且也提高了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相对的力量素质和爆发力。⑶"体医融合"干预模式中的"医务监督"为整个实验工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⑷"体医融合"模式中的"个体化合理饮食处方"不仅能够减肥、而且有利于塑造形体。⑸"体医融合"干预模式中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肥胖者对科学减肥的认知度。⑹良好的"个体化心理矫正处方"是减肥中的"另类",在减肥过程中起到积极地心理调节作用,能够预防肥胖的发生。"体医融合"干预模式是构建BMI指数异常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屏障的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