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与愤怒反刍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
【摘要】:前言:体育比赛中的攻击行为的研究重点是哪些因素在体育比赛中容易引起运动员攻击行为,以及如何预防、干预、减少运动员的攻击行为。本研究将从自我损耗,愤怒反刍与大学生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的理论依建立在一般攻击模型上。这一模型是Anderson,Bushman(2000)结合了Bandra的社会学习理论、Berkowitz的认知新联想理论、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Huesmann的脚本理论和Zillmann等的兴奋迁移模式(张涛,李尚学,2009)模拟计算机运行过程总结而出的一个针对人类攻击行为发生过程机制整合的综合模型。该理论认为:对个体行为结果产生影响的过程输入变量为个体自身的特质与所处的环境这两个部分,输入变量直接影响路径中的个体现在的内部变量,本研究将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设置为整体存在挑衅,环境变量为自我损耗,个体变量为愤怒反刍。考察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攻击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方法:以自我损耗,愤怒反刍为自变脸,探讨对因变量攻击行为的影响,以特质攻击为协变量,以大学生运动员为被试群体。研究设计两个2×2的组间平行实验,分别探讨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损耗诱发方式与愤怒反刍对大学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实验整体背景为存在挑衅,即每一位被试都会通过消极反馈写作任务被挑衅。过程:被试填写人口统计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之后进行消极评价写作任务作为挑衅任务,之后损耗水平上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1中损耗组被试接受12min的不写横任务,之后接受写作任务的消极反馈,无损耗组被试随意抄写12min之后接受消极反馈;实验2中损耗组被试进行靠墙蹲任务之后接受写作任务的消极反馈,无损耗组被试进行20s的靠墙蹲任务之后接受消极反馈;在愤怒反刍水平上,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处理,实验1和实验2中愤怒反刍处理的被试均为接受指导语并按照指导语上的指示进行反刍,控制组均为按照指导语指示对学校内一处熟悉的建筑进行回忆。所有被试进行竞争性反应时任务,之后被试填写自我损耗操控检查量表、愤怒反刍操控检查量表、积极消极情绪问卷,大学生运动员攻击特质问卷。结果:实验1结果显示愤怒反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存在主效应F(1,82)=57.670,P=.000,偏η2=.516,愤怒反刍组被试攻击行为高于控制组的攻击行为;自我损耗无主效应F(1,82)=2.788,P=.101,偏η2=.049;自我损耗与愤怒反刍无交互作用F(1,54)=1.388,P=.101,偏η2=.049;实验2结果显示愤怒反刍存在主效应F(1,55)=79.237,P=.000,偏η2=.590,在愤怒反刍的条件下被试的攻击行为比控制组被试的攻击行为高;自我损耗存在主效应,F(1,55)=13.294,P=.001偏η2=.195,自我损耗组被试攻击行为比无损耗组被试攻击行为高;自我损耗与愤怒反刍存在交互作用F(1,55)=5.174,P=.027,在愤怒反刍的条件下,自我损耗组被试的攻击行为高于无损耗组被试的攻击行为,在控制组条件下,自我损耗组被试攻击行为高于无损耗组被试攻击行为讨论:两个研究结果都显示了只有愤怒反刍组的被试攻击行为明显升高,消极情绪增加,而控制组的被试却没有这样的结果,这与前人对愤怒反刍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Bushman,2011;Anderson,2000),可以说明,被试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对消极事件的愤怒反刍所引起的,而不是由挑衅直接导致,并且这一影响在不同特质被试群体中有普遍效应。身体活动任务下的自我损耗对大学生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的产生存在主效应,这与一些前人的结论 Stucke(2010)相符,但是对于习惯了身体活动资源损耗的个体来说,即时性的短暂的身体损耗也并不足以引起他们的消极情绪,只是让他们处于一种很疲惫的状态,这一状态并不能成为产生攻击行为的必要条件,如果这时存在了挑衅和其它消极因素,那么攻击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升。两者的交互作用会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这点不难理解,当运动员在赛场上面临复杂的情况时,被故意挑衅和遭到不公平裁判这样的事时常发生,那些对激惹事件更加耿耿于怀的运动员,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就更加容易成为斗殴事件的"导火索"。结论:自我损耗可以影响个体的攻击行为,但是由于任务类型不同,在不同群体中的效果不一致;愤怒反刍作为引发个体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运动员群体中依然有效;自我损耗与愤怒反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当存在愤怒反刍时,发生自我损耗的被试攻击水平比没有自我损耗的被试攻击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