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区域品牌视域下的北京冬奥会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巩晨  
【摘要】:研究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国国家形象重塑与再生的分水岭,将大型体育赛事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建设有机结合,将体育符号与政治符号、经济符号、文化符号有机互动,打破了传统中国国家形象的局限性。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在即,为北京冬奥会国家形象、城市形象传播建构一定的策略体系,旨在加快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重新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内经济、化解阶段性国际矛盾,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扩大中国国家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影响力的作用。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个案研究法。围绕主题,参考大量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查阅与研究对象相关资料,广泛而全面的搜集信息资源与相关材料,目的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挖掘本研究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理论。通过对区域品牌形象塑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平遥古城"城市形象传播特点及策略的分析,结合区域品牌视域以及奥运会形象传播特征,探究适合于北京冬奥会的形象传播策略。研究结果:"区域品牌"理念是由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L.Keller教授首次提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2010年,英国邓迪大学商学院KeithDinnie教授在其专著的第二版修改中提出了区域品牌视域下的ICON模型,区域品牌视域下的ICON理论模型主要以"NationBranding"为核心,包括"Integrated"、"Contextualized"、"Organic"、"New"四个维度。"Integrate"多重跨度协作的"整合"联结。"情景化"旨在形象传播过程中既能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又能符合目标消费者价值观。因此,在北京冬奥会的形象传播策略中根据常时、异时的时间不同,精英、大众的空间不同以长效的营销机制进行时地营造。同时,区域品牌的全IP打造将区域"标签"引导向区域"故事",在"联想"联结路径上有效策划,适时调动城市媒体力量,以"讲故事"的传播手法,将媒介传播与区域优势有效结合,形成"情景化"故事性叙事。"Contextualized"时地营造中的"情景化"匹配。ICON理论模型中的"整合"层面,旨在将跨组织、跨部门、跨领域协作联动作为主要理论导向。将区域品牌拆分来看,从组织架构上体现为政策与市场并驾齐驱,从结构上表现在事业单位与产业组织相辅相成,从策略上沿用公共政策指引与文化创意导向并驾齐驱。在北京冬奥会的形象传播中,不能放任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为"两层皮",以政策倾斜区域产业,形成区域内企业的品牌伞效应,统筹结构布局,使北京·张家口内部形成闭环品牌效应。"Organic"极致刻画中心城市的"原生"基因。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逐步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既见证了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成就与辉煌,又被任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阵地。"一城双奥"的重任之下,国家形象、城市形象维护与重塑迫在眉睫。传统文化层面"活化"传统符号标签,推翻北京形象"僵硬化"态势,重塑北京城市性引发的"流动人群社会契约"。同时,极致刻画北京奥运记忆,以空间为线索,深入生活方式的根源记忆有效调动,以情感唤醒维护北京夏奥会的整体形象,以此对于北京冬奥会区域形象进行建构。"New"打造城市重量级活动及国家形象符号"创新"。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势必带动北京、张家口等地的关注度与旅游产业发展,仅以冬奥会品牌传播构筑区域品牌形象稍显单薄,且超出赛事周期范围外作用逐渐削弱。为达到长期、长效塑造国家城市区域品牌形象的目的,应通过打造城市重量级活动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与整合营销策略的在区域品牌形象传播中的补充,在新的国际环境、国内政策、新媒体、网络亚文化等环境下,创新国家、城市符号有助于国家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高效传播。研究结论:以英国邓迪大学商学院Keith Dinnie教授区域品牌视域下的ICON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该理论模型主要以"Nation Branding"为核心,包括"Integrated"、"Contextualized"、"Organic"、"New"四个维度,结合国家形象传播、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奥运会形象传播特点,探究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形象传播策略,结论如下:在Integrated层面,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产业与事业协作,以及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的区域品牌伞搭建,形成多重跨度协作的"整合"联结。在Contextualized层面,运用长效机制下的"情景化"营销,经过城市媒体矩阵"故事化"传播,促成时地营造中的"情景化"匹配。在Organic层面,"活化"中心城市传统符号,维护"一城双奥"城市形象,极致刻画中心城市的"原生"基因。在New层面,创新城市重量级活动策划与国家、城市符号,借鉴"平遥古城"的方式与策略,打造城市重量级活动及国家形象符号"创新"。以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区域品牌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赵璐然;;自媒体分享与扩散平台下的微广告传播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年34期
2 张明岳;楼旭东;;军事公众号“一号哨位”的传播策略及优化[J];新闻传播;2018年23期
3 宋银玲;;韩国流行音乐品牌在我国营销传播之策略[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04期
4 郝志岗;;中医国际出版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年13期
5 郭幼卿;;电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9年12期
6 马雯婷;;场景时代下微信小程序的传播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9年13期
7 康晴晴;;儿童有声读物传播策略研究——以“凯叔讲故事”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7年11期
8 郭嘉慧;;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节目形态及传播策略分析[J];电视指南;2017年05期
9 王爽;;电视养生节目的科学思想传播策略[J];电视指南;2017年13期
10 邹颖;;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传播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2期
11 郁玥;;网络招聘传播策略研究——以刺猬实习网站为例[J];电视指南;2017年16期
12 张慧;;电视早间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J];电视指南;2017年15期
13 宋彬彬;;“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非遗的传播策略创新[J];中国艺术时空;2017年05期
14 张晓宇;王媛媛;;基于雄安的保定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J];电视指南;2017年19期
15 牛敏;;浅析电视剧网络传播策略——以《芈月传》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23期
16 周子璇;;刍议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与传播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6年21期
17 黄腾;;手机新媒体的传播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年05期
18 张明霞;;手机新闻客户端广告传播策略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晨;;区域品牌视域下的北京冬奥会形象传播策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年
2 冯爱惠;;新媒体下的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形象传播策略[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3 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梦洁;;草根健康类微博的特征、传播策略和影响力——基于对新浪微博“美容健康”的内容分析[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5 吴隽然;;“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非洲传播策略研究[A];安徽省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5年
6 林清丽;陈淑丽;;台湾“戒烟就赢比赛”的传播策略及戒烟成效[A];第六届两岸四地烟害防制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莹;;控烟微博的传播策略研究——以三家控烟微博为例[A];第九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4年
8 付斌;;社会恐慌中的“抢盐事件”及其危机传播策略研究[A];中国盐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传承与创新论文提要[C];2014年
9 张超;周怡;;气候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及其对外传播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10 李智;刘胜楠;;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调查及未来传播策略研究[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定勇;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四川大学;2005年
2 白剑峰;中国健康传播与公众健康行为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邱凌;软实力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郑宇;中国海洋意识建构的大众传播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资潭;电商企业微博广告传播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2 马悦;影评类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
3 邹思雯;短视频平台“抖音”的传播策略及效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许丽丽;中国手游在越南的传播策略分析[D];广西大学;2019年
5 卜凡雅;用户视角下一直播的传播策略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6 严伟;传播游戏理论视阈下健康传播策略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
7 何键;“惠州发布”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
8 黄伊;柬埔寨头条对外传播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9 吴延丽;时政微视频的传播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9年
10 邱科科;融合传播视野下“网红重庆”传播策略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知识产权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 宋云;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策略分析[N];中国城市报;2018年
2 种草;万物互联时代,航企如何选择传播策略?[N];中国民航报;2018年
3 俞存华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对外军事交流中的文化传播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4 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 林子涵;我国西部纪录片的仪式传播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5 实力传播集团实力媒体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郭志明 本报记者 蔡放 整理;发散的消费需求 聚焦的传播策略[N];中国经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鲁日峰;大灾害之后企业如何选择广告传播策略?[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7 山西经济日报社 康煜;注意力经济下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研究[N];山西经济日报;2019年
8 焦雨虹;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新的传播策略[N];文汇报;2012年
9 陈平;在影响旅游业的危机中 恢复、改进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下)[N];中国旅游报;2008年
10 西安政治学院 郭江山;探索改进我军国际形象的传播策略[N];解放军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