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负荷监控指标研究
【摘要】:在竞技体育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想进一步提高机能状态和运动成绩水平,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负荷的水平。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训练负荷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并不一定吻合。通过训练负荷监控可以发现训练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偏离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控,使训练回到预定的计划。而训练负荷监控的指标有两类,一类训练学指标;另一类是生理生化指标。由于任何一类的指标都有自身的不足和一定的使用范围,不可能全面准确反应训练负荷过程和机体的变化进程。因此,必须综合使用两类指标,才能客观准确反映负荷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调整。
|
|
|
|
1 |
张云贵,熊景斌,徐勇,文春荣;中国体操队运动员训练过程的负荷调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2 |
戴云鹏;篮球赛前一天两练的训练负荷控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
3 |
郑双喜;刘奕涛;;三级跳远训练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4 |
宋应华;;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诊断与监测:负荷强度和量的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5 |
谷明昌;;关于阶段训练过程中的训练负荷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1982年28期 |
6 |
黎维修;;关于军事体育训练的哲学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7 |
林山,王景波,赵厚华;足球主客场赛制训练负荷安排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8 |
刘同为,崔永胜,丁丽萍,戴有祥;对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不同训练负荷的生化监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9 |
江堃,谢晓良;若干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球类运动实践的再认识[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年04期 |
10 |
熊焰,邱江涛,孔祥宁;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1 |
杨海平;李栋;王宁;;不同定量运动负荷对篮球运动员感受性变化及投篮准确性影响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2 |
王海滨;;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备战大赛训练负荷安排研究——花剑运动员王海滨个案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
13 |
文舫;祝英;姜淑芳;;肌酸激酶在女子摔跤训练负荷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
14 |
来晓凤;;浅谈业余田径运动训练的恢复措施[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09期 |
15 |
黄毅;王宇红;蔡勇;;高水平400m运动员有效训练负荷研究——兼论中美400m训练理念之异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
16 |
王佳林;;铁链助你一臂之力[J];科学健身(健美先生);2010年02期 |
17 |
张瀚;;运动训练原则的发展与导向探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
18 |
B、B、麦赫里卡德泽;B、B、勃列伊佐尔;蔡犁;;短跑训练负荷的因子结构[J];体育科技;1985年05期 |
19 |
王元周;;长跑运动员的合理训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20 |
蔡惠玲;高等体育院校游泳队集训期运动负荷安排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