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生态学

易现峰  张晓爱  李来兴  李明财  
【摘要】:正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同位素质谱测试技术的改进,大大拓宽了稳定同位素的研究领域。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外(Libes和Deuser,1988,Boris等,2004),近年来,通过测定生物体组织中自然发生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已被用来研究生态学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Best和Schell,1996;Edwards等,2000;Hobson等,2000)。本文以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天然存在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的分布模式(δ~(13)C和δ~(15)N*)。依此确立起该生态系统基底层初级生产力形成机制、系统内消费者间的营养级位置关系、食性信息以及简单的食物网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柳领君;张宏;;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草业与畜牧;2008年02期
2 张超;宁应之;刘汉成;王娟;马正学;;甘南高寒草甸土壤纤毛虫物种多样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梁东营;林丽;李以康;王溪;曹广民;;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4 王启兰;王溪;曹广民;王长庭;龙瑞军;;青海省海北州典型高寒草甸土壤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5 赵新全;皮南林;王启基;;藏系绵羊最佳屠宰年龄的数学模拟[J];草业科学;1989年05期
6 李希来;高寒草甸草地在全封育下的植物量变化[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4年04期
7 李英年,曹广民,鲍新奎;高寒草甸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和耗水规律的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1996年01期
8 王军德;王根绪;陈玲;;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变异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9 王彦龙;马玉寿;孙小弟;施建军;董全民;盛丽;吴海艳;;大武地区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及植物量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7年06期
10 吴兵;袁明璐;李胜;韩发;师生波;;高寒草甸植物抗氧化系统对长期增强UV-B辐射的响应[J];草业科学;2008年05期
11 马涛;童云峰;刘锦霞;武高林;刘振恒;;不同施肥处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J];草原与草坪;2008年04期
12 田玉强;朱维树;张勇;李悦;刘峻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简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13 孙飞达;郭正刚;尚占环;龙瑞军;;高原鼠兔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年02期
14 彭中山;;封育和施肥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生长发育及其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15 德科加;;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NPK施肥组合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0年04期
16 张国胜;李希来;;青海省曲麻莱地区高寒草甸牧草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初探[J];中国草地学报;1992年03期
17 杜铁瑛;;试论青海高寒草甸草地的能量流动和转化[J];中国草地学报;1992年04期
18 纪亚君;;青海高寒草甸施氮肥增产效应浅析[J];草业科学;2006年03期
19 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王彦龙;盛丽;;人工调控措施对“黑土型”退化草地垂穗披碱草人工植被的影响[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6年02期
20 王文颖;王启基;王刚;;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现峰;张晓爱;李来兴;李明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生态学[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李月梅;曹广民;;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的初步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龙瑞军;尚占环;赵成章;曹广民;王长庭;丁路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分异过程及调控机理[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韩发;李以康;周华坤;吴兵;师生波;王学英;冉飞;;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曹广民;杜岩功;梁东营;王长庭;王启兰;;高寒草甸两种类型植物对甲烷汇的影响[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李希来;张静;;青藏高原“黑土滩”形成的自然因素与生物学机制[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王彦龙;文金花;杨时海;;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孙飞达;龙瑞军;;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的影响[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董全民;赵新全;李青云;马玉寿;王启基;施建军;;牦牛放牧强度与小嵩草草甸草场第二性生产力的关系[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任继周;陈全功;;青藏高原“黑土滩”的成因及综合防治[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嫣蓉;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陈懂懂;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氮矿化潜力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史小明;开垦、黄帚橐吾蔓延和禁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李东;基于CENTURY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世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和硝化及地上地下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辉;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马玉寿;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8 马妙君;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的土壤种子库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张仁懿;亚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赵文龙;中国北方草原物候、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晓梅;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对高寒草甸蒸散的影响及作物系数的确定[D];兰州大学;2011年
2 胡文祥;基于植物性状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见物种对施肥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刘杰;高寒草甸豆科植物固氮作用及其对群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4 徐志伟;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退化原因及对策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余开亮;亚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冠层截留容量及其与冠层特征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6 张洪芝;若尔盖高寒草甸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时空特征[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王钊齐;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放牧侵蚀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韩立辉;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次生裸地生态特征及采用丸粒化草种的植被恢复试验[D];青海大学;2010年
9 杨文才;青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春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高寒草地植被覆被变化对地表水循环影响的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N];农民日报;2009年
2 王雅琳;10年后青海湖将更迷人[N];西部时报;2010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N];农民日报;2010年
4 内蒙古农业大学 金曙光 马剑波;氟过量对饲料安全性的影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草原监测报告[N];农民日报;2008年
6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7 郅振璞 龙腾飞;三江源 典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试验成功[N];人民日报;2006年
8 赵欢通讯员 麻喜成;凤凰严把“三关”筑牢畜牧堵疫防线[N];团结报;2008年
9 记者 李欣;青海大学为三江源生态恢复建设“添砖加瓦”[N];青海日报;2010年
10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张玉斌;盐池湾 大西北植物资源的天然基因库[N];甘肃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