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玉葆何兴东  
【摘要】:正 植被生产力的空间异质性决定于植被空间格局,植被空间格局决定于植物种内与种间竞争、协同进化适应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而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是产生植被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为了揭示植被生产力空间异质性与环境因子(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本项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榆林市芹河乡南沙沙丘区植被为研究对象,实测并绘制了长3.8km、宽2.3km(面积8.8km~2)研究区的植被分布图,在研究区的中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联;申俊初;翟英涛;;影响土壤水分观测精确度的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探讨[J];贵州气象;2011年04期
2 李振峰;莫保儒;蔡国军;柴春山;王子婷;芦娟;;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适宜性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3 黄启厅;史舟;潘桂颖;周炼清;纪文君;;沙质土壤热红外高光谱特征及其含沙量预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8期
4 董立国;李生宝;蒋齐;张源润;蔡进军;王月玲;季波;潘占兵;许浩;马璠;;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量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5 殷小琳;丁国栋;张维城;;降雨及隔盐层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3期
6 李欣欣;张立新;蒋玲梅;;山区地形对被动微波遥感影响的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11年03期
7 曾晓玲;刘彤;沈雪莹;牛攀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种子秋萌的环境依赖性[J];生态学杂志;2011年08期
8 彭菁菁;刘强;柳钦火;李加洪;马红章;方莉;;多角度热红外亮温值的模型拟合与应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1年04期
9 张淑芳;柴守玺;蔺艳春;常磊;杨长刚;;干旱年份地膜覆盖模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年03期
10 黄湘;李卫红;马建新;陈亚鹏;朱成刚;;通过改变光热条件分析胡杨群落光合作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1年05期
11 李振华;于澎涛;王彦辉;李志勇;王轶浩;杜阿朋;;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响应[J];林业科学;2011年08期
12 高娟;王立新;王炜;刘华民;周延林;;放牧对典型草原区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3 李灵;张玉;孔丽娜;江慧华;陈家晖;周艳;;武夷山风景区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库特性[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3期
14 任晶晶;李军;王学春;方新宇;;宁南半干旱与半干旱偏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特征[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15 ;干旱的四种类型[J];地理教育;2011年Z2期
16 于健;杨国范;王颖;王长顺;;基于MODIS数据反演阜新地区土壤水分的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年04期
17 杨晓东;吕光辉;常顺利;;胡杨融雪漏斗现象及生态作用[J];干旱区研究;2011年05期
18 孙立涛;王玉;丁兆堂;;地表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养分变化及茶树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19 王兴仁;;科学使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肥力[J];果农之友;2011年07期
20 彭海英;李小雁;崔步礼;张思毅;;土壤优势流研究方法综述[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葆;何兴东;;毛乌素沙地植被生产力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响应[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朱保美;周清;;DZN1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维护与维修[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3 舒素芳;张育慧;王平;;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测墒质量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赵忠;李剑;袁志发;胡小宁;曹扬;王迪海;;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数学模型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宏周;孙广建;张玉平;雷铁栓;王哲武;吕丽萍;;不同土壤水分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昇;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李文龙;施维林;王刚;;沙坡头地区人工林植物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与种间共存机制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王季槐;沈海亮;杜茜;雷茜;;甘草生产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胡玲;彭世彰;丁加丽;徐俊增;;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监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志霖;陈利顶;;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良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2 蔡一霞;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D];扬州大学;2004年
3 王建明;基于ERS散射计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壤水分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4 赵培培;黄土高原小流域典型坝地土壤水分和泥沙空间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5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6 宰松梅;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燕东;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8 雷宏军;黄淮海平原集约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建模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静;凋落物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蔡国印;基于MODIS数据的地表温度、热惯量反演研究及其在土壤水分、地气间热交换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江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和植被生产力空间分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薛艳凤;两优培九的结实特性及其与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3 孙中峰;晋西黄土区坡面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张志勇;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5 高运青;冀西北高原林地水分动态与水资源适度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6 王艳君;由潮滩土壤含水量反演露滩地形的遥感方法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建虎;关于土壤有机质直接测定系统测量精度改进措施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8 张智韬;基于遥感技术的灌区动态信息监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高凤莲;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及水量平衡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柴春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应及土壤水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通讯员 薛龙琴 师丽魁 陈海波;河南土壤水分监测仪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辜良昌;首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落户石渠[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6 张华 李航 林泽磊;我市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网初步形成[N];青岛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林泽磊;青岛增建自动土壤水分站[N];中国气象报;2011年
8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9 记者 姚宜兵;天公阻挠东北春播后期影响尚难定论[N];期货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徐爱东;观“土”测“水”为丰登[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