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源沙门氏菌对抗生素及消毒剂耐药性研究
【摘要】:采集四川省肉类样品320份,参照美国农业部方法分离沙门氏菌,PCR扩增invA基因,丹麦SSI沙门氏菌快速分群试剂盒进行血清型鉴定。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及消毒剂MIC值,PCR扩增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消毒剂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分离沙门氏菌163株,分离率为50.94%,其中猪肉60%(n=78),鸡肉49.45%(n=45),牛肉40.40%(n=40)。沙门氏菌共32个血清型,其中德尔卑(34.83%,n=54),鼠伤寒(12.26%,n=19)及罗森(9.03%,n=14)沙门氏菌占多数。猪肉源沙门氏菌共13种血清型,鸡肉源19种血清型,牛肉源13种血清型,部分血清型为首次检测出。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对抗生素耐药率差异较大。沙门氏菌对抗生素耐药率为:OTC(82.82%),TMP(66.25%),AMX(28.83%),AMP(23.93%),LEV(20.25%),GEN(11.66%),EFT(11.66%),CIP(15.34%),AMC(3.68%)。不同肉源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不相同,多重耐药率达到47.24%。沙门氏菌对消毒剂BC的MIC值为8-128μg/m;CTPC的MIC值为8-256μg/ml,消毒剂耐药基因qacF、qacE△1检出率为14.72%及5.52%,qacE,qacG及sugE(p)未检出。可见,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沙门氏菌污染严重,血清型复杂,对抗生素及消毒剂耐药亦较严重,应当加强对其监测及防控。
|
|
|
|
1 |
胡滨;陈一资;朱雅冬;;高校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2 |
胡慧;王亚宾;高晓平;;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
3 |
林洁;动物性食品的理化标准[J];食品科学;1981年12期 |
4 |
程贵忠,孙耀贵,王淑莉;绿色动物性食品及其产业化发展[J];家畜生态;2002年02期 |
5 |
胡忠泽,杨久峰,谭志静,安代志;18种动物性食品中铅污染状况分析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4年01期 |
6 |
王立;林洪;曹立民;;动物性食品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南方水产;2006年01期 |
7 |
张秀萍;贾桂珍;;《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改革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年01期 |
8 |
张国栋;甜粕的生产工艺[J];粮油食品科技;1990年01期 |
9 |
穆楠桁;苗水红;;造成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当代畜牧;2013年33期 |
10 |
王玉珠,李勇;加强控制动物性食品的污染[J];肉类工业;2002年04期 |
11 |
许波;黄克群;朱艳菊;张健红;宁伟;姜立潮;;绿色动物性食品生产中的三个重要环节[J];吉林畜牧兽医;2006年08期 |
12 |
于萌萌;;保障食品安全 构筑生命防线——记“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化学污染物检测关键技术与试剂盒产业化”项目[J];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09期 |
13 |
李小平;陈锦屏;邓红;;高新技术在动物性食品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12期 |
14 |
张海棠;刘玺;刘耀东;王自良;;动物性食品镉离子污染及其毒性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
15 |
韦英益;罗廷荣;刘福怀;廖素环;;《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S1期 |
16 |
鲁红军
,刘晓东
,蒲健;肉食品中胆固醇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J];肉类研究;1988年04期 |
17 |
;粗粮抗癌[J];天津农林科技;1993年04期 |
18 |
佘锐萍;谈谈兽医专业“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体会[J];肉品卫生;1998年08期 |
19 |
唐光武;吴玉臣;王海花;;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
20 |
张学富,王志民,李伟红;动物性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污染物[J];肉品卫生;2002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