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对于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部分地区和城市的规划管理失当,造成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以至地下含水层的淡水系统破坏和地下水水源枯竭,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后果。地下水的开采与补给不相适应,大部分地区尚未采取地面水主动人工回灌补充地下含水层的措施,使局部的地下含水层形成了永久性破坏。为了让地下含水层成为理想的储水库、清洁的滤水器和范围广阔的输水管网,有必要保持地下含水层的可持续利用状态, 有效的途径是将地表水同地下水紧密连接,形成综合的一体化系统,按照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地表水同地下水的相互交流和有序流动。
|
|
|
|
1 |
廖丽霞;;构建数据仓库地震综合预报系统[J];内陆地震;2006年02期 |
2 |
蔡作馨;杨鼎鸿;程庆斌;邓宁;林昊;邓聪;;地下含水层氡浓度和水位实时动态的潮汐现象与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J];地震;2006年04期 |
3 |
李奉翠;刘海成;丛晓春;;地下水源热泵含水层热量运移数值模拟[J];人民黄河;2009年12期 |
4 |
刘铁铸;;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与节能效益分析[J];上海地质;1987年02期 |
5 |
马捷,王明育,戴斌;地下含水层的储能和过程特性的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6 |
王明育,马捷,万曼影;地下含水层储能两阶段热量运移数值模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4期 |
7 |
袁兆盾;“上海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与应用研究”通过评审[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4期 |
8 |
邓真全;马捷;戴斌;张建栋;;含水层储能系统参数的综合分析和优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9 |
嵇艳鞠,林君,朱凯光,李海生,王艳,陈祖斌;利用瞬变电磁技术进行地下水资源勘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3期 |
10 |
吴占昌;张健;袁跃国;;电法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尝试[J];工程勘察;1986年03期 |
11 |
杨桂山;中国沿海海水入侵机制和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3年02期 |
12 |
鲁书喜;地下不透水层的上表面拟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应用一例[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S2期 |
13 |
谢凯耀;;控制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规划设想“在低水头下寻求动态平衡的方法”[J];上海地质;1981年03期 |
14 |
郑亚平;;砂丘水源——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水厂概况[J];上海地质;1990年01期 |
15 |
荣蜀华;;上海市地下水全面动态监测构想[J];上海水务;2002年01期 |
16 |
白旭飞;张桂芳;姚章村;;都是“给水度”招来的错[J];水利天地;2008年04期 |
17 |
龙翔;万曼影;马捷;;地下含水层储能在空调领域的应用[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9年04期 |
18 |
穆仲义;以调节地表径流为目的的天然地下库容的利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5年02期 |
19 |
陈荷立;油气运移研究的有效途径[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年02期 |
20 |
郑汝宽,杨天行,王绍文;用同位素示踪测定地下水水质弥散系数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