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资源及保护——长江口生态修复工程之一
【摘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是暖温性、特大型、溯河性珍稀鱼类。中华鲟一生中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当性成熟后每年于4~6月份由海入江行生殖洄游,可上溯至长江中上游;在葛洲坝建成前其主要产卵场在四川合川至宜宾江段;葛洲坝建成后,由于其上溯洄游受阻,产卵场仅限于湖北宜昌葛洲坝以东部分江段。产卵场范围大为缩小、产卵量大幅度下降,加之多年来酷捕、污染、航运、围垦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资源量大幅度下降,成为长江流域仅剩余的几种受国家保护的水生动物之一。为保护中华鲟,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多年来已于宜昌水域积极开展中华鲟放流。这为中华鲟种群恢复和抢救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因每年所放流的中华鲟幼鱼甚小,且需途经1800千米长途洄游、并需经受各种环境污染和各类网具误捕,因此能到达长江口入海的幼鱼为数极为有限。此外,长江口各项大型工程的影响和渔民误辅(每年5000尾),对该种群的灭绝威胁更大。为拯救中华鲟,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生态缓解措施的实施开展了“长江口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之一——中华鲟试验性放流”。在解决了对中华鲟仔幼鱼开口饲料,幼鱼健康养殖和驯养化技术、生存环境驯化、饲料基础、幼鱼放流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通过约7个月的驯养,终于2001年6月27日成功地于长江口内段北纬31°31’,东经121°31’处将3080尾特大规格中华鲟幼鱼(平均体长48.8厘米)进行了放流,成活率达100%,其中对600尾中华鲟进行标志放流。此次放流是我国首次于长江口开展的大规模特大规格中华鲟幼鱼放流,这对保护长江口生态系统和中华鲟种群均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宗合;;多还旧账 不欠新账——详解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J];今日浙江;2013年14期 |
2 |
李云峰,孙大伟;平昌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01期 |
3 |
张学俭,范彦淳;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建设西部秀美山川[J];今日国土;2003年Z2期 |
4 |
高圭,刘伟民,李君,文志强,王正琴;宁夏南部山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初探[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年06期 |
5 |
邓汉明;建瓯市生态修复工程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年03期 |
6 |
刘正斌;平昌县生态修复工程的实践与认识[J];四川水利;2005年02期 |
7 |
贾清慧,牛德潭,郭文惠,李军,杨占乾,高圭;南部山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浅谈[J];宁夏农林科技;2005年01期 |
8 |
龚佑平;饶天强;邢子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打造绿色秀美石门[J];湖南水利水电;2006年04期 |
9 |
向守均;黄锋;李海涛;;宣汉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经验[J];四川水利;2006年03期 |
10 |
谢鸿杰;汪旭东;;搞好生态修复工程再现迭部秀美山川[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年07期 |
11 |
赵永春;赵艳娥;赵春佳;赵再新;;延寿县黑土地生态修复工程剖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年06期 |
12 |
赵艳华;兰岩松;;黑土地生态修复工程浅析[J];科技资讯;2007年06期 |
13 |
马明娟;杨琏;李滨;;捞鱼河口湖滨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及成效[J];环境科学导刊;2007年05期 |
14 |
张世军;;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对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效益初探[J];干旱环境监测;2010年01期 |
15 |
张成旺;;平邑县生态修复工程社会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03期 |
16 |
;污染场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中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03期 |
17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23期 |
18 |
吴明洋;;谈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中植物的选择与应用[J];时代教育;2012年21期 |
19 |
蒲勇平;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及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2年05期 |
20 |
周国富,黄勇,吕涛,刘瑞碌;赤水市生态修复工程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