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一次飑线过程不同阶段雨滴谱特征分析

张洪胜  何宏让  张云  曾庆伟  
【摘要】:典型的飑线系统中包括了对流区、过渡区和层状云区三个部分,为人们研究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提供了一个理想系统。本文利用在南京和滁州两台Parsivel雨滴谱仪对发生在2014年6月30日夜间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观测,经过对雷达回波的分析表明,飑线经过滁州和南京两地时分别处于成熟和衰退阶段,通过对飑线对流区、过渡区、层状云区的降水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及对飑线不同生命时期的雨滴谱特征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流区的粒子浓度和粒子尺度都比层状云区大,尤其是小滴浓度很高;过渡区降水粒子尺度最小,数浓度与层状云区相当;层状云区是雨强的的第二峰值区域,小粒子数的比例远小于对流区。从对流区到层状云区,N0和Nw的值都在减小。(2)从成熟期到衰退期,对流区降水的雨滴尺度和数量都在减小,Dm分别为2.32mm和2.10mm,雨滴总数分别为2514.5 m~(-3)和1526.8 m~(-3),雨滴数目减小了约2/5;而层状云区的雨滴数目变化不大,分别为102.9 m~(-3)和92.6 m~(-3),Dm从1.99mm减小到1.30mm。因此,对流核降水强度的减弱更主要是由于雨滴浓度的减少造成的,层状云降水雨强的减弱主要是由于雨滴尺度减小造成的。(3)对流后沿与层状云降水区的雨强相近,但层状云区的Dm明显大于对流后沿而Nw则相反,体现出了两类降水形成机制的差异。飑线的层状云降水主要来自于弱上升运动下冰雪晶的丛集增长、雪晶在下落过程融化形成雨滴,而对流过程中雨滴的碰并增长及破碎更加显著。(4)相同的雨强下,层状云降水和对流前沿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更大。对流后沿的样本点基本在平均拟合曲线之下。对流核心区的拟合曲线与NEXRAD雷达的Z=300R~(1.4)的参考关系最为接近。两个阶段的Z-R关系拟合结果对比,系数A在减小,指数b在增大。使用R(Z_H,Z_(DR))进行降水反演的效果更优。拟合得到总体样本的Z-R关系为Z=472R~(1.21),R(Z_H,Z_(DR))为R=3.66*10~(-3)Z_H~(0.91)Z_(DR)~(-0.98)。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星灿;牛生杰;;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的观测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朱亚乔;刘元波;;地面雨滴谱观测技术及特征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3 窦贤康,王连仲,Jacques Testud,刘万栓,Paul Amayenc;雨滴谱参数估计优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资料检验[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4 单良;周尔滨;张苗苗;;哈尔滨春夏季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8年01期
5 安英玉;金凤岭;张云峰;祖雪梅;;地面雨滴谱观测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2期
6 余东升;徐青山;徐赤东;纪玉峰;;雨滴谱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6期
7 汤达章 ,Richard E.Passarelli;垂直指向多卜勒雷达测量大气垂直运动和雨滴谱等物理量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8 许继武;;一种同时测量雨滴直径和落速分布的新仪器[J];气象科技;1986年03期
9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翟东力;;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雨滴微物理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史晋森;张武;陈添宇;闭建荣;何敏;;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雨滴谱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1 祖雪梅;李红革;吴玉影;;滤纸法地面雨滴谱的观测和资料处理[J];林业勘查设计;2010年03期
12 王才伟,T.Takahashi;暖云雨滴大小和电荷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1987年03期
13 周文贤,陈金荣,齐久成;雨滴尺度谱谱参数和形状因子的分析[J];气象;1996年04期
14 周黎明;王俊;龚佃利;张洪生;盛日锋;;山东三类降水云雨滴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15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胡帅;;雨滴微物理特征研究及测量技术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1期
16 张云峰,黄建平,朱彬;哈尔滨地区雨滴直径分布函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7 张舒婷;牛生杰;林文;张羽;徐峰;;夏季雷州半岛强降水雨滴谱个例分析及降水与闪电相关性统计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18 杨加艳;肖辉;李培仁;肖稳安;;雨滴轴比订正对雷达参量及其关系的影响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年01期
19 汤达章 ,张培昌;用雷达反射因子Z和雨强I估算雨滴谱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20 宫福久,刘吉成,李子华;三类降水云雨滴谱特征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群;张云峰;张苗苗;;哈尔滨地区地面雨滴谱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刘海群;张云峰;张苗苗;;哈尔滨地区地面雨滴谱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3 刘海群;张云峰;安英玉;张苗苗;;滤纸法地面雨滴谱的观测和资料处理[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李培仁;封秋娟;李义宇;;一次层状云降水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观测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5 张云峰;金凤岭;安英玉;张苗苗;;地面雨滴谱观测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史晋森;张武;闭建荣;何敏;陈添宇;;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云及雨滴谱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金祺;刘慧娟;;江淮流域雨滴谱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4年
8 吕梅;姚展予;张伟;;雨滴谱仪探测数据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余果;郑国光;蔺洪涛;邵阳;;祁连山山区地形云降水雨滴谱观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封秋娟;李培仁;申东东;孙国德;;一次低涡云系影响下的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林林;利用雨滴谱对移动双偏振雷达进行质量控制及降水估测[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2 刘红燕;雨滴谱仪器的设计与雨滴谱资料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吴林林;利用雨滴谱对移动双偏振雷达进行质量控制及降水估测[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赵震;层状云降水形成的中尺度双参数方案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申震洲;黄土坡面水蚀相似性模拟及水蚀动力过程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飞;风廓线仪与双偏振雷达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对比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
2 温龙;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D];南京大学;2016年
3 梁双双;花岗岩崩岗崩壁不同层次土体溅蚀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4 薛拓;光学雨量传感器的校准及标定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熊飞麟;拟合Gamma分布雨滴谱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伍华丽;模拟雨滴谱在双偏振雷达测量降水误差改进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7 杜虹;基于FPGA的雨滴图像采集与识别系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常祎;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云和降水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9 张宇;雨滴下落过程谱分布演变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陈聪;黄山不同高度雨滴谱演变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爱华 李培仁;华北层状云降雨观测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