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飑线过程不同阶段雨滴谱特征分析
【摘要】:典型的飑线系统中包括了对流区、过渡区和层状云区三个部分,为人们研究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提供了一个理想系统。本文利用在南京和滁州两台Parsivel雨滴谱仪对发生在2014年6月30日夜间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观测,经过对雷达回波的分析表明,飑线经过滁州和南京两地时分别处于成熟和衰退阶段,通过对飑线对流区、过渡区、层状云区的降水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及对飑线不同生命时期的雨滴谱特征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流区的粒子浓度和粒子尺度都比层状云区大,尤其是小滴浓度很高;过渡区降水粒子尺度最小,数浓度与层状云区相当;层状云区是雨强的的第二峰值区域,小粒子数的比例远小于对流区。从对流区到层状云区,N0和Nw的值都在减小。(2)从成熟期到衰退期,对流区降水的雨滴尺度和数量都在减小,Dm分别为2.32mm和2.10mm,雨滴总数分别为2514.5 m~(-3)和1526.8 m~(-3),雨滴数目减小了约2/5;而层状云区的雨滴数目变化不大,分别为102.9 m~(-3)和92.6 m~(-3),Dm从1.99mm减小到1.30mm。因此,对流核降水强度的减弱更主要是由于雨滴浓度的减少造成的,层状云降水雨强的减弱主要是由于雨滴尺度减小造成的。(3)对流后沿与层状云降水区的雨强相近,但层状云区的Dm明显大于对流后沿而Nw则相反,体现出了两类降水形成机制的差异。飑线的层状云降水主要来自于弱上升运动下冰雪晶的丛集增长、雪晶在下落过程融化形成雨滴,而对流过程中雨滴的碰并增长及破碎更加显著。(4)相同的雨强下,层状云降水和对流前沿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更大。对流后沿的样本点基本在平均拟合曲线之下。对流核心区的拟合曲线与NEXRAD雷达的Z=300R~(1.4)的参考关系最为接近。两个阶段的Z-R关系拟合结果对比,系数A在减小,指数b在增大。使用R(Z_H,Z_(DR))进行降水反演的效果更优。拟合得到总体样本的Z-R关系为Z=472R~(1.21),R(Z_H,Z_(DR))为R=3.66*10~(-3)Z_H~(0.91)Z_(DR)~(-0.98)。
|
|
|
|
1 |
贾星灿;牛生杰;;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的观测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2 |
朱亚乔;刘元波;;地面雨滴谱观测技术及特征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
3 |
窦贤康,王连仲,Jacques Testud,刘万栓,Paul Amayenc;雨滴谱参数估计优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资料检验[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
4 |
单良;周尔滨;张苗苗;;哈尔滨春夏季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8年01期 |
5 |
安英玉;金凤岭;张云峰;祖雪梅;;地面雨滴谱观测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2期 |
6 |
余东升;徐青山;徐赤东;纪玉峰;;雨滴谱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6期 |
7 |
汤达章
,Richard E.Passarelli;垂直指向多卜勒雷达测量大气垂直运动和雨滴谱等物理量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8 |
许继武;;一种同时测量雨滴直径和落速分布的新仪器[J];气象科技;1986年03期 |
9 |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翟东力;;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雨滴微物理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
10 |
史晋森;张武;陈添宇;闭建荣;何敏;;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雨滴谱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1 |
祖雪梅;李红革;吴玉影;;滤纸法地面雨滴谱的观测和资料处理[J];林业勘查设计;2010年03期 |
12 |
王才伟,T.Takahashi;暖云雨滴大小和电荷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1987年03期 |
13 |
周文贤,陈金荣,齐久成;雨滴尺度谱谱参数和形状因子的分析[J];气象;1996年04期 |
14 |
周黎明;王俊;龚佃利;张洪生;盛日锋;;山东三类降水云雨滴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
15 |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胡帅;;雨滴微物理特征研究及测量技术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1期 |
16 |
张云峰,黄建平,朱彬;哈尔滨地区雨滴直径分布函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7 |
张舒婷;牛生杰;林文;张羽;徐峰;;夏季雷州半岛强降水雨滴谱个例分析及降水与闪电相关性统计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
18 |
杨加艳;肖辉;李培仁;肖稳安;;雨滴轴比订正对雷达参量及其关系的影响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年01期 |
19 |
汤达章
,张培昌;用雷达反射因子Z和雨强I估算雨滴谱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
20 |
宫福久,刘吉成,李子华;三类降水云雨滴谱特征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