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用微雨雷达观测一次层状云降水的垂直结构

崔云扬  周毓荃  蔡淼  
【摘要】:云降水的微物理特征是大气科学重要的问题,降水特征随区域、地形、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差异很大。前人对降水微物理特征的研究一般主要基于地面雨滴谱仪,而对于降水垂直分布的微物理研究较少。微雨雷达(Micro Rain Rader,简称MRR)是一种由德国METED公司生产的垂直指向雷达,通过获取多普勒功率谱,利用降水粒子下落速度与直径的经验公式反演得到不同高度的雨滴谱,可以得到雨强,雷达反射率因子,粒子下落速度,液态水含量等数据。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13日在河北邢台的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主要使用位于同一观测站的MRR,结合OTT-Parsivel二代激光雨滴谱仪,通过对比MRR与地面雨滴谱仪的雨强值验证微雨雷达数据可靠性,通过分析MRR反射率,雨强值,以及MRR雨滴谱的垂直变化研究降水的垂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将MRR探测得到的最低高度(100m)雨强值与地面雨滴谱仪雨强值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差异很小。MRR100m雨强值和地面雨滴谱仪雨强值作散点图得到二者相关系数为0.946,平均偏差0.0123mm/h,标准偏差为0.4340mm/h.说明100m雨强值和地面雨滴谱仪雨强值很接近,MRR探测得到的雨强值精度较高。(2)对降水过程中微雨雷达不同高度的反射率,雨强值进行时间平均,并对每一高度层的反射率,雨强值进行频率分布统计。反射率平均值在垂直方向变化较小,但在600m以下随高度降低有增加的趋势。反射率值的频率分布在垂直方向变化也较小,但在600m以下反射率在高值区出现的频率随高度降低而增加。从微雨雷达雨强值的垂直分布来看,雨强平均值随高度降低而减小,而雨强值在低层的频率分布更为集中。(3)对此次过程的雨滴谱进行平均,降水过程中小滴数浓度随高度降低有明显的减小,0.8-2.8mm直径范围内的雨滴数浓度随高度变化不大,2.8-4.2直径范围内的雨滴数浓度在靠近地面的几百米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与前面层状云反射率的垂直分布一致。总体而言,平均雨滴谱主要在小滴端随高度降低有明显减小,中滴大滴的垂直变化较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星灿;牛生杰;;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的观测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朱亚乔;刘元波;;地面雨滴谱观测技术及特征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3 窦贤康,王连仲,Jacques Testud,刘万栓,Paul Amayenc;雨滴谱参数估计优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资料检验[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4 单良;周尔滨;张苗苗;;哈尔滨春夏季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8年01期
5 安英玉;金凤岭;张云峰;祖雪梅;;地面雨滴谱观测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2期
6 余东升;徐青山;徐赤东;纪玉峰;;雨滴谱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6期
7 汤达章 ,Richard E.Passarelli;垂直指向多卜勒雷达测量大气垂直运动和雨滴谱等物理量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8 许继武;;一种同时测量雨滴直径和落速分布的新仪器[J];气象科技;1986年03期
9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翟东力;;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雨滴微物理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史晋森;张武;陈添宇;闭建荣;何敏;;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雨滴谱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1 祖雪梅;李红革;吴玉影;;滤纸法地面雨滴谱的观测和资料处理[J];林业勘查设计;2010年03期
12 王才伟,T.Takahashi;暖云雨滴大小和电荷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1987年03期
13 周文贤,陈金荣,齐久成;雨滴尺度谱谱参数和形状因子的分析[J];气象;1996年04期
14 周黎明;王俊;龚佃利;张洪生;盛日锋;;山东三类降水云雨滴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15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胡帅;;雨滴微物理特征研究及测量技术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1期
16 张云峰,黄建平,朱彬;哈尔滨地区雨滴直径分布函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7 张舒婷;牛生杰;林文;张羽;徐峰;;夏季雷州半岛强降水雨滴谱个例分析及降水与闪电相关性统计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18 杨加艳;肖辉;李培仁;肖稳安;;雨滴轴比订正对雷达参量及其关系的影响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年01期
19 汤达章 ,张培昌;用雷达反射因子Z和雨强I估算雨滴谱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20 宫福久,刘吉成,李子华;三类降水云雨滴谱特征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群;张云峰;张苗苗;;哈尔滨地区地面雨滴谱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刘海群;张云峰;张苗苗;;哈尔滨地区地面雨滴谱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3 刘海群;张云峰;安英玉;张苗苗;;滤纸法地面雨滴谱的观测和资料处理[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李培仁;封秋娟;李义宇;;一次层状云降水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观测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5 张云峰;金凤岭;安英玉;张苗苗;;地面雨滴谱观测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史晋森;张武;闭建荣;何敏;陈添宇;;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云及雨滴谱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金祺;刘慧娟;;江淮流域雨滴谱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4年
8 吕梅;姚展予;张伟;;雨滴谱仪探测数据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余果;郑国光;蔺洪涛;邵阳;;祁连山山区地形云降水雨滴谱观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封秋娟;李培仁;申东东;孙国德;;一次低涡云系影响下的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林林;利用雨滴谱对移动双偏振雷达进行质量控制及降水估测[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2 刘红燕;雨滴谱仪器的设计与雨滴谱资料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吴林林;利用雨滴谱对移动双偏振雷达进行质量控制及降水估测[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谢永坤;气温和降水对增暖响应的观测和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飞;风廓线仪与双偏振雷达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对比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
2 温龙;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D];南京大学;2016年
3 梁双双;花岗岩崩岗崩壁不同层次土体溅蚀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4 薛拓;光学雨量传感器的校准及标定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熊飞麟;拟合Gamma分布雨滴谱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伍华丽;模拟雨滴谱在双偏振雷达测量降水误差改进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7 杜虹;基于FPGA的雨滴图像采集与识别系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常祎;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云和降水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9 张宇;雨滴下落过程谱分布演变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陈聪;黄山不同高度雨滴谱演变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