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28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探讨新型探测资料在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华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与低层暖湿气流交汇,是产生这次冰雹的天气背景;高空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使得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中心及辐合线是降雹的触发机制。(2)微波辐射计监测显示,降雹期间冰雹云中上升气流将底层空气的感热和潜热向上输送,导致2km以上大气有明显升温,由于低层水汽聚集及冰雹在近地层融化造成降雹时近地层相对湿度、水汽密度增大。冰雹发生在云液态水含量快速增长的波峰上,对冰雹的发生具有较好指示意义。(3)对比南京3站风廓线雷达资料表明各站上空环境风场存在一定差异,六合地区降雹前6km高度高空急流有利于六合上空形成有利的辐散形势,降雹时0~6km存在较深厚的垂直风切变,配合地面中尺度低压,降雹最为强烈;南京站降雹时,对流层中下层有一槽过境,而高淳地区冰雹由近地面垂直风切变激发。(4)六合站、高淳站雨滴谱仪分析表明不同降水相态对应的滴谱特征有差异,两站雨滴谱型分别呈指数型、多峰型分布。高淳站雨滴谱仪监测到直径达到15mm的冰雹粒子,六合站最大冰雹直径为5mm。两站速度谱大致为单峰型,在较强降水时刻,粒子下落峰值速度在2~5m/s之间。(5)影响六合的超级单体存在钩状回波、回波悬垂、三体散射等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地面中尺度低压系统、中低层的中气旋及高层的辐散环流配置造成了雹云中维持较强的旋转上升气流,有利于出现大冰雹。
|
|
|
|
1 |
杨家康,杞明辉;云南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科技;2005年01期 |
2 |
曾志云;戴泽军;彭志超;傅承浩;许霖;;近40年湖南冰雹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3 |
周永水;汪超;;贵州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J];贵州气象;2009年06期 |
4 |
;关于麦收期间冰雹予报的体会[J];山东气象;1977年05期 |
5 |
王尧球;;8·23冰雹天气分析[J];甘肃气象;1984年03期 |
6 |
董爱民;咸阳机场一次冰雹天气分析[J];陕西气象;1997年05期 |
7 |
李永振,李雅琴,赫峰,李基虎,吴跃,刘振儒;延边两个园艺农场的冰雹天气特征分析[J];吉林气象;2000年01期 |
8 |
孙田文,张社岐;铜川冰雹天气经验预报[J];陕西气象;2001年05期 |
9 |
陶云,段旭,杨明珠;云南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成因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10 |
耿树江,王奉安,韩吉健;复州湾盐场冰雹天气分型[J];辽宁气象;2002年02期 |
11 |
王旭,马禹;新疆冰雹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J];新疆气象;2002年01期 |
12 |
马丽云;石河子冰雹天气特征分析[J];新疆气象;2002年03期 |
13 |
杨莲梅;新疆的冰雹气候特征及其防御[J];灾害学;2002年04期 |
14 |
陈洪武,马禹,王旭,杨新林;新疆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3年11期 |
15 |
周韬;新疆强冰雹天气的分析[J];新疆气象;2004年04期 |
16 |
王学良,付朝,乔艳君,段文广;兰州市冰雹预报方法研究及系统介绍[J];干旱气象;2004年03期 |
17 |
马丽云,邢铁梅;石河子地区冰雹天气的时空统计分析[J];新疆气象;2005年02期 |
18 |
王健治;厦门2002-12-18冰雹天气成因分析[J];河南气象;2005年03期 |
19 |
潘建华;新30年四川冰雹特征分析[J];四川气象;2005年01期 |
20 |
李永振,齐颖,崔莲,陈知新,李薇;吉林省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J];气象科技;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