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边沿西南低涡产生暴雨的边界层特征
【摘要】:以往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重庆夏、秋季降水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超过95%。当副高脊线位于28oN,110oE(即重庆位于副高边沿)附近时,多出现区域性暴雨。统计分析1980年至2011年,重庆全市34个区县地面气象观测站日雨量资料,重庆位于在副高边沿,且在同一天内至少有9站以上出现暴雨天气过程,共有14例,其中8例与西南低涡有关(1999年至2011年),6例与长江切变线有关(1980年至1992年)。再用2005年至2011年,沙坪坝GEF(L)二次测风雷达高空观测50m间隔资料,研究副高北侧边沿西南低涡在产生暴雨前后,大气边界层内温、湿、风特征。2005年后出现9站以上暴雨过程,且沙坪坝站日雨量达到暴雨以上有3例,重点研究副高进、退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即2010年7月5日(副高退)和2011年6月17日(副高进)两例暴雨天气过程,给出其边界层特征。初步研究表明:暴雨发生前,大气边界层内有逆温层,边界层低层高温高湿,CAPE较大(超600J)为对流不稳定层结;水汽(相对湿度)是从边界层200m以下开始加大,暴雨发生时向上伸展到2200m附近;GEF(L)高空观测和多普勒天气雷达(陈家坪,CINRAD-SA)监测均表明,近地面存在风向及风速辐合区(中气旋),垂直方向风向、风速切变显著;在500m至1500m之间存在风速大值区,利于水汽和能量在边界层内输送;暴雨云团在红外卫星云图TBB上具有MCS特征。
|
|
|
|
1 |
杨蓝田;边界层与冲波之相互作用[J];科学研究论文集(自然科学版);1964年02期 |
2 |
桑建国;山区夜间边界层的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1985年04期 |
3 |
吴君朋;边界层近场噪声的一种计算方法[J];声学学报;1987年06期 |
4 |
付昱华;;边界层问题新解法[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0年06期 |
5 |
吴永森;气-水热力边界层研究进展[J];黄渤海海洋;1991年01期 |
6 |
王元丰,邹永超;边界元法边界层处理的一种新方法——拟多连域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7年01期 |
7 |
吴永森;气──水热力边界层的热力学分层分类[J];海洋通报;2000年03期 |
8 |
张国庆,张加昆,德力格尔;夏季黄河上游边界层特征与地面碘化银催化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
9 |
邓国,周玉淑,李建通;台风数值模拟中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试验——I.对台风结构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
10 |
侯磊;韩月红;李金龙;;磁流耦合问题中边界层解法的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1 |
陈允明,沈申甫;塑料注射成型过程中运动前锋面后的非定常边界层[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7年03期 |
12 |
魏如叔,王福汉,王策;电离空气平衡边界层[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9年02期 |
13 |
李兴生,唐承贤,许小金;局地相似理论在稳定边界层模式参数化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11期 |
14 |
陈长和,黄建国,尤学著,王海啸,孟金福,陈榛妹;冬季河谷城市上空边界层特征分析[J];科学通报;1991年18期 |
15 |
严宗毅;我怎样讲授边界层概念[J];力学与实践;2000年01期 |
16 |
孙健,周秀骥,赵平;2阶湍流闭合边界层模式及其在暴雨模拟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05年03期 |
17 |
韦志刚;吕世华;胡泽勇;张宇;陈世强;李振朝;奥银焕;李锁锁;张拥军;谷良雷;;夏季金塔边界层风、温度和湿度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2005年06期 |
18 |
陈泮勤;边界层结构及地面对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85年02期 |
19 |
魏叔如,王策,王福汉;碳/碳材料烧蚀对电离边界层的影响[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9年04期 |
20 |
刘小红,洪钟祥;北京地区一次特大强风过程边界层结构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