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流域雨滴谱特征分析
【摘要】:统计2011-2012年6-8月滁州、淮南、潜山、黄山汤口、黄山光明顶5个站点的雨滴谱资料,根据降水率及其时间变化对降水进行分类,分析该地区不同降水类型下的雨滴谱特征。主要结论有:降水频率随着降水率的增加迅速减少,黄山顶的小降水率事件频率最高,黄山底小降水率事件频率最低。滁州和淮南雨滴谱比较接近,大雨滴浓度较高;潜山和黄山雨滴谱比较接近,小雨滴浓度较高。随着降水率的增加,雨滴谱各个粒径段的雨滴数浓度都在升高,雨滴谱曲线向大雨滴方向移动。特别是小于1mm的雨滴,当降水率从0mm/h增大到20mm/h,雨滴浓度增长较慢;而降水率一旦超过20mm/h,雨滴数浓度则迅速增加。比较黄山山顶和山底的雨滴谱,山顶的雨滴数浓度明显低于山底。1-2mm雨滴对降水率的贡献最大,约占50%左右;2mm以上雨滴对反射率因子贡献最大,约占75%左右。不同地区对流降水的Gamma参数μ和λ差别不大,但是对于层云降水,滁州和潜山的μ和λ值大于潜山和黄山。比较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μ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层云降水的λ大于对流云降水。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