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刚;刘洋;;沈阳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06年03期 |
2 |
李良玉;任爱玲;梁银英;;石家庄市颗粒物质量浓度及粒度随高度变化规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
3 |
周家斌,王铁冠,黄云碧,毛婷,钟宁宁,张逸,张晓山;北京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05期 |
4 |
鲁亚斌,郭荣芬,周云,郑春怡,田小萌;昆明空气污染物等级与天气背景的关系[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04期 |
5 |
杨文敏,吴炳耀,马亚萍,赵毓梅,武忠诚;不同粒径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致突变性关系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4年01期 |
6 |
原福胜,马亚萍,赵五红;不同粒径颗粒物对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年02期 |
7 |
周家斌,王铁冠,黄云碧,毛婷,钟宁宁,张逸,张晓山;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
8 |
邵龙义,时宗波,黄勤;都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J];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
9 |
谈立峰,陈小岳,刘海荣,秦黎霞,陈红春,刘仁泉;光散射法替代滤膜称重法在公共场所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11期 |
10 |
易颖林;株洲市空气质量排名第九的思考与对策[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
11 |
张克潭,吕爱华,冯银厂,朱坦;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J];干旱环境监测;2005年03期 |
12 |
张桂芹;刘泽常;王磊;;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02期 |
13 |
刘章现;王国贞;刘林洪;;大中型商场空气中PM_(10)和PM_(2.5)污染水平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04期 |
14 |
李丽玲;卢志坚;谢嘉明;卢学会;丰建国;;室内空气现场检测比对试验报告[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2期 |
15 |
刘媛媛;刘泽常;葛璇;;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研究分析[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8年04期 |
16 |
彭希珑;何宗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南昌市环境空气PM_(10)中16种多环芳烃[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9期 |
17 |
郑进朗;潘雪琴;马果骏;;燃煤电厂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J];电力环境保护;2009年01期 |
18 |
宋华旸;冯伟;;北京市扫路机作业扬尘监测与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2009年02期 |
19 |
刘泽常;刘玉堂;侯鲁健;王兆军;;济南市可吸入颗粒物时空变化规律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20 |
刁永发;沈猛;顾平道;邹钺;;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及重金属汞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