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试验研究
【摘要】: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1中的MYJ、QNSE、YSU、ACM2、MYNN2.5、MYNN3、Boulac七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了发生在长江下游地区的3例暴雨的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七个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总量分布、次降水区的边界层结构、关键基本气象要素场的模拟能力,并将降水总量和关键基本气象要素场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从TS评分、地面全风速的误差检验结果来看,相对其他边界层参数化方案,QNSE方案的平均绝对误差偏差是较小的;即QNSE方案模拟的降水总量分布情况、关键基本气象要素场与实况相对比较接近,这表明: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模拟能力相对优于其他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为了研究QNSE方案对中国长江下游暴雨模拟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对WRFV3.1.1中QNSE方案的一组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不同参数取值的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总量分布、次降水区的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对不同参数取值的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不同参数取值的QNSE方案的降水统计检验结果来看,QNSE 1.1的TS评分结果与预报准确率始终高于QNSE方案且QNSE1.1的评分结果相对优于其他参数取值的方案;从强降水区的位温廓线与水汽混合比的廓线来看,QNSE1.1方案相对较好地模拟了边界层结构征;这表明:QNSE1.1模拟的24小时降水与边界层结构(位温廓线、水汽混合比廓线)相对比较接近实况。由此得到适合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模拟的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较优的参数取值。同时运用风廓线资料验证边界层模拟效果,主要分析了边界层内24小时平均的风速偏差,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分析结果。
|
|
|
|
1 |
邵李芳;;八十年代美国在边界层过程研究方面的重点任务[J];气象科技;1982年04期 |
2 |
陈泮勤;边界层结构及地面对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85年02期 |
3 |
蔡蕊,王和权,王伟良,毛绍荣;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2005年01期 |
4 |
李家伦,洪钟祥,孙菽芬;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J];大气科学;2000年03期 |
5 |
苗曼倩,赵鸣,潘裕强;用铁塔资料研究地面冷锋的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6 |
蔡芗宁;寿绍文;钟青;;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7 |
何建中;自由大气风水平非均匀、非定常变化对边界层内参数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8 |
刘小红,洪钟祥;北京地区一次特大强风过程边界层结构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6年02期 |
9 |
屈凤秋;刘寿东;易燕明;黄健;;一次华南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5期 |
10 |
周明煜,朱翠娟,李诗明;一次冷锋过境后的边界层结构[J];气象学报;1980年03期 |
11 |
罗涛;袁仁民;孙鉴泞;;大气对流边界层发展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06年06期 |
12 |
蔡芗宁;周庆亮;钟青;寿绍文;;边界层参数化对“雅安天漏”降水数值模拟的影响[J];气象;2007年05期 |
13 |
董刚;张洪军;苏中地;范宝春;;电磁力控制翼型体边界层流动的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14 |
郑益群;高俊岭;曾新民;;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陆气相互作用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
15 |
何建中;自由大气的扰动对地形大气边界层内参数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
16 |
马洪彬;付伟基;;一次强飑线边界层气象要素模拟分析[J];贵州气象;2009年03期 |
17 |
陶诗言,朱翠娟,叶卓佳;大尺度锋面降水的边界层结构分析[J];科学通报;1982年11期 |
18 |
柳洪,赵鸣;自由大气的扰动对边界层结构影响的二维数值研究[J];气象科学;1989年02期 |
19 |
金皓,王彦昌;三维海陆风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91年05期 |
20 |
张美根,韩志伟,雷孝恩;地形性中尺度环流的数值模拟及验证[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