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公式在拉萨地区的适用性分析及其修正
【摘要】:青藏高原夏季的热力作用研究表明,高原潜热、水份平衡收支过程及干旱气候等的研究对整个高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到估算手段及观测仪器的限制,研究工作的开展仍显得十分困难。在研究过程中,蒸发量的计算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观测手段、仪器的限制使得整个高原上的蒸发量还没有得到较为准确的、长时间的值,而且考虑到高原台站观测的缺乏,因此选用一个能较好的、简便的估算实际蒸发量的公式显得尤为重要。拉萨作为高原中部的台站,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选用拉萨站的资料,通过比较多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潜在蒸散量值、高桥浩一郎公式以及中日季风试验资料的计算值,分析得出,在拉萨,计算潜在蒸散时,PM法、Remanenko法、B-C法及Hargreaves法的估算结果差异不大,与平均值接近;区别在于,PM法和Remanenko法的估算结果则是从1月开始呈上升趋势,在5月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月下降;B-C法和Hargreaves法的估算结果从1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在7月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月下降。与PM法和Remanenko法峰值的出现时间(5月)相比,其它5种方法的峰值出现时间(7月)都有2个月的滞后。Hargreaves法的估算值从11月到次年5月都小于标准值,而6-10月则大于标准值,Remanenko法的计算结果最接近于标准值,可以应用于高原上资料较为缺乏的地区。拉萨潜在蒸散的最大值在5月出现,与实际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的现象不同,主要是由于5月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但是空气干燥,水份不足,所以实际蒸散量仍然较小;7月份降水增多,相对湿度加大,潜在蒸散下降,实际蒸散量达到全年最高值。高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中日季风试验资料值相差较大,说明在拉萨的适用性较差。在不改变高桥浩一郎公式原有系数的基础上,再加上不同的系数对降水量进行修正,将温度分为小于0℃、0-5℃、5-10℃、10-15℃及大于15℃5个不同等级之后对高桥公式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结果与原始高桥公式的计算值相比明显增大,接近中日季风试验的实测值,且修正后结果的年变化趋势没有变化,与观测值一致,峰值出现在夏季,谷值出现在冬季。修正后结果夏季的值达到100mm/月以上,略小于中日季风试验的实测值,尽管1993年和1996年的值与其相比差值较大,但是其他年份两者的差值都比较小,1998年两者峰值的差值仅7mm/mon;春、秋季节的值明显高于原始高桥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两者之间最小的差值仅0.2mm/mon;冬季的值明显大于原始高桥公式的计算值,略大于中日季风试验的观测值。
|
|
|
|
1 |
蒲金涌;;渭河流域上游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及其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1年07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