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低能见度浓雾特征与临近预报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2007年-2010年北京地区18个道面自动监测站所监测到的1000米以下能见度天气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200米以下低能见度浓雾天气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以及浓雾与风向风速、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初步探索了浓雾生消变化和临近预报方法及指标。根据资料统计分析,北京地区能见度200米以下的浓雾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单谷"的特征,5-9时是北京浓雾的高发时段;12-18点之间是低发时段。秋冬季节是北京浓雾和强浓雾天气的高发季节,9-12月份是高发月份,1-8月浓雾天气频次明显偏少,最少的是夏季的6、7月份。在空间分布上,北京地区浓雾天气总体上呈现出"南多北少,东高西低,城区最少"的特征,80%以上的浓雾天气都发生在东南部的大兴和通州,东南六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是受浓雾影响最大的线路。研究发现,北京地区的浓雾变化具有突发性和象鼻形先期振荡的特征。与各要素的关系为:偏南风以及偏东风最有利于浓雾生成发展,风向系统性改变的时候也是浓雾消散的时候,西北风最有利于浓雾的消散。能见度的变化与风速和气温变化基本一致,风速减小,气温下降,能见度降低,浓雾生成和发展;风速增大,气温升高,能见度上升,浓雾减弱消散,浓雾维持阶段,风速和气温变化都很小,浓雾天气里能见度最低的时段一般都是气温最低和风速最小的时段。浓雾天气能见度与湿度的关系则相反,湿度越大,能见度越小,且浓雾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湿度足够大,使空气几乎达到饱和,统计北京浓雾的平均相对湿度在98.1%。但浓雾减弱消散时,能见度的上升要比湿度减小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