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197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多寡与30-60d振荡(ISO)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台湾海峡地区及西北太平洋低频能量变化相关显著。定义了ISO强度指数,对ISO强度指数高低年夏季低频降水以及低频环流的位相合成表明:高指数年主要通过存在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气旋、反气旋系统的交替活动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从而引起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低指数年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及强度变化的影响,降水异常区主要位于江南地区。进一步研究表明,非30-60d低频降水扰动与低频振荡强度也有很好的相关。低频环流对双周以及天气时间尺度环流变化可能存在调制作用,这种作用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
|
|
1 |
殷永红,倪允琪,史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及与全球中低纬海温异常关系的诊断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2 |
姚秀萍,于玉斌;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5年06期 |
3 |
张艳霞;钱永甫;翟盘茂;;大气湿位涡影响夏季江淮降水异常的机理分析[J];高原气象;2008年01期 |
4 |
游火龙;朱会芸;余春华;王珊珊;熊双全;;江淮流域典型旱涝年夏季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
5 |
陶诗言,徐淑英;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J];气象学报;1962年01期 |
6 |
梁杰昭;;近几年来江淮流域暴雨分析和预报研究工作的进展[J];气象科技;1984年03期 |
7 |
张瑜;汤燕冰;;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状况初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4期 |
8 |
牛若芸;金荣花;;2008年梅雨异常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09年06期 |
9 |
向元珍;北半球副高环带及其与江淮流域异常天气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10 |
梁杰昭;刘来林;;近几年江淮流域暴雨研究工作的若干进展[J];湖北气象;1991年03期 |
11 |
徐祥德,苗峻峰;江淮流域旱涝与大气遥相关经向波列路径特征的相关关系[J];气象科学;1993年01期 |
12 |
雷正翠;任健;马镜娴;周慧;;一次江淮梅雨中的涡旋合并过程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3 |
李宪之;;1991年中国严重洪涝灾害主要成因[J];灾害学;1993年01期 |
14 |
许凤雯;许小峰;刘文明;崔晓鹏;王志;;2007年7月江淮流域降水过程云分辨尺度模拟研究——数值模拟及验证[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6期 |
15 |
赵思雄;;近年来江淮流域致洪暴雨特征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1期 |
16 |
吕炯,宛敏渭;江淮流域气候上的水旱类型[J];地理学报;1955年03期 |
17 |
苗秋菊,徐祥德,姚文清,周丽;高层大气三维热力结构异常及其遥相关特征对江淮流域旱涝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
18 |
田红,李春,张士洋;近50年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9 |
李秋林;;北太平洋海温与江淮流域汛期流量的关系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年02期 |
20 |
汪靖;何金海;刘宣飞;吴彬贵;;江淮梅雨建立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强影响信号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