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贾燕管兆勇  
【摘要】:利用197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多寡与30-60d振荡(ISO)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台湾海峡地区及西北太平洋低频能量变化相关显著。定义了ISO强度指数,对ISO强度指数高低年夏季低频降水以及低频环流的位相合成表明:高指数年主要通过存在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气旋、反气旋系统的交替活动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从而引起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低指数年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及强度变化的影响,降水异常区主要位于江南地区。进一步研究表明,非30-60d低频降水扰动与低频振荡强度也有很好的相关。低频环流对双周以及天气时间尺度环流变化可能存在调制作用,这种作用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殷永红,倪允琪,史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及与全球中低纬海温异常关系的诊断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姚秀萍,于玉斌;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5年06期
3 张艳霞;钱永甫;翟盘茂;;大气湿位涡影响夏季江淮降水异常的机理分析[J];高原气象;2008年01期
4 游火龙;朱会芸;余春华;王珊珊;熊双全;;江淮流域典型旱涝年夏季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5 陶诗言,徐淑英;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J];气象学报;1962年01期
6 梁杰昭;;近几年来江淮流域暴雨分析和预报研究工作的进展[J];气象科技;1984年03期
7 张瑜;汤燕冰;;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状况初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4期
8 牛若芸;金荣花;;2008年梅雨异常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09年06期
9 向元珍;北半球副高环带及其与江淮流域异常天气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10 梁杰昭;刘来林;;近几年江淮流域暴雨研究工作的若干进展[J];湖北气象;1991年03期
11 徐祥德,苗峻峰;江淮流域旱涝与大气遥相关经向波列路径特征的相关关系[J];气象科学;1993年01期
12 雷正翠;任健;马镜娴;周慧;;一次江淮梅雨中的涡旋合并过程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3 李宪之;;1991年中国严重洪涝灾害主要成因[J];灾害学;1993年01期
14 许凤雯;许小峰;刘文明;崔晓鹏;王志;;2007年7月江淮流域降水过程云分辨尺度模拟研究——数值模拟及验证[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6期
15 赵思雄;;近年来江淮流域致洪暴雨特征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1期
16 吕炯,宛敏渭;江淮流域气候上的水旱类型[J];地理学报;1955年03期
17 苗秋菊,徐祥德,姚文清,周丽;高层大气三维热力结构异常及其遥相关特征对江淮流域旱涝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18 田红,李春,张士洋;近50年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9 李秋林;;北太平洋海温与江淮流域汛期流量的关系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年02期
20 汪靖;何金海;刘宣飞;吴彬贵;;江淮梅雨建立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强影响信号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燕;管兆勇;;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30-60天振荡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2 金大超;管兆勇;蔡佳熙;江丽俐;;华东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型及可能成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钱永甫;王谦谦;;江淮流域的旱涝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田红;;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基本态及气候变率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红;;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江淮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陈威霖;江志红;李肇新;;LMDZ模式对江淮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模拟能力的检验及预估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田红;马晓群;;江淮流域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对策[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国宏;安炜;刘月丽;王志伟;;六个夏季风指数与山西夏季降水[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高辉;王永光;;ENSO对我国夏季降水预测指示意义的减弱[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如琦;;新疆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邓伟涛;利用CAM-RegCM嵌套模式预测我国夏季降水异常[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张秀年;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牛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各向同性分区及其气候学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4 甘晶晶;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中期形成机制初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施小英;中低纬关键区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6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巩远发;青藏高原及东亚大气热源低频振荡与我国东部旱涝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辛晓歌;近四十年中国东部春末气候年代际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李柏;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及同化在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娟;热带太平洋三极型和偶极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庄樱;江苏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和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雷正翠;涡群中双涡合并的数值研究及一次江淮梅雨中的涡旋合并过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4 董丽娜;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瞬变波和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孙丞虎;淮河流域冬春季土壤温湿异常对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于润玲;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7 周毅;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8 钱玮;中国南方夏季降水与热带印度洋及南海海温变化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汪靖;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的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陈威霖;中国地区极端降水变化模拟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晓伟 田红;加强科学规律认识提高工作科学性[N];中国气象报;2006年
2 本报评论员;越是紧要时刻,越需要艰苦卓绝的坚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游雪晴;今年江淮流域为何梅雨期超长?[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颜昕 陈清郁 许永丽;“风云哨兵”筑就平安线[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杨夏公颖;武汉中尺度暴雨模式系统汛期展身手[N];中国气象报;2007年
6 赵树丛;强化气象服务是政府科学施政的重要手段[N];中国气象报;2006年
7 王章敏;我省汛期降水的主要特点[N];湖北科技报;2007年
8 孙英兰;气象科技如何支撑防汛减灾[N];科技日报;2008年
9 谢在永;解说灾害性天气[N];健康报;2003年
10 陈晓春;警惕“龙尾”甩江苏[N];新华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