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陈廷芝刘克利  
【摘要】:2010年夏季内蒙古降水为1961年以来最少,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异常的高温少雨使得干旱加重。分析造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一)表现在夏季各月850hPa高度上,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流场很弱,没有超过4m/s的风速,其次风速、风向的水平辐合在内蒙古地区极其弱,甚至没有。由于偏南风弱,使得南来的水汽很少,内蒙古地区水平辐合又弱,因此低层少量水汽难以被抬升凝结成云、形成降水;(二)2010年6、7月500hPa环流形势与夏季内蒙古旱年欧亚地区500hPa环流形势相似,是典型的旱年环流形势,即西高东低型,因此出现全区少雨现象,而且6、7月500hPa高度场上,内蒙古处于高压脊区,受其控制,出现持续高温天气,8月500hPa高度场上,内蒙古处于低槽中,下游也有高脊存在,但经向度不够显著,因此不能阻挡上游低槽的东移,进而造成本月依然少雨。西北太平洋副高,1998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高异常强大,对应内蒙古夏季降水异常偏多,之后这些年副高总体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大、偏强,但内蒙古夏季降水一直处于非常少的位相上,2010年夏季副高达到或超过1998夏季,但内蒙古降水与1998年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完全不同,而是50年来降水最少的一年,如此极端的现象说明用副高的强弱预测内蒙古夏季降水是不完善的,只有当副高偏强并与内蒙古下游130oE-140oE附近的中高纬度高压脊合并加强形成高压坝时,才有利于内蒙古降水,2010年夏季缺少后者,因此形成副高强大而降水少的现象。海温异常,1999年以前,厄尔尼诺年当年内蒙古夏季降水以少为主,9年中7年偏少,拉妮娜年当年内蒙古降水以多为主,10年中7年偏多,1999年进入高温干旱以后,不论暖事件还是冷事件内蒙古夏季降水都偏少,拉妮娜年当年降水偏少更为明显,2010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表现为拉妮娜现象,因此也是造成内蒙古干旱的原因之一,随着大气环流年代际的变化,预测气候要素的因子也有待调整,海洋作为大气变化的热源(汇)依然是重要的外强迫因子,本文制作了内蒙古夏季降水明显偏少年和明显偏多年的全球海温场合成图和相减之差图,结果表明:敏感区(海温距平大于绝对值0.5℃)在30oN-50oN,140oE-150oW之间,多雨年以上区域海温分布为北高南低,少雨年以上区域海温分布正好相反,且海温正距平范围大,总体呈北低南高,2010年与少雨年海温分布相似,这样的一种海温分布或许不利于上空500hPa太平洋中部大槽的发展、加强,进而影响其上游130oE-140oE附近高压脊的稳定、加强以阻挡西来低槽东移,造成内蒙古少雨。东亚夏季风影响,2010年5月第5候南海夏季风在南海中北部地区建立,较常年爆发时间偏晚一候,其强度为1951年来最弱。8月第5候,东亚副热带季风前沿北推至华北,比多年平均态晚近一个月,华北雨季才进入盛期,2010年南海夏季风弱,反映在850hPa高度上携带水汽的偏南风极弱,同时东亚副热带季风前沿到达华北偏晚近一个月,这两点从水汽输送角度决定了内蒙古夏季少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范广洲;周定文;黄荣辉;华维;王永立;;我国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NDVI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2 范广洲;周定文;刘雅勤;华维;李洪权;高亮;李学敏;;青藏高原冬季NDVI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12期
3 杨云芸;李跃清;蒋兴文;张琪;周秋雪;张静;;夏季南亚高压移上高原时间特征的初步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年01期
4 龚道溢,王绍武,朱锦红;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5 刘海文;丁一汇;;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6 葛旭阳,朱永禔;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异常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气象科学;2001年02期
7 梁健;林永堂;谢定升;;热带气旋频数的二次型预测模型[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8 李昕,杨秋明,吴光;长江下游夏季降水、气温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遥相关分析[J];气象科学;1992年04期
9 姚才;钱维宏;林振敏;刘合香;;华南季风降水对应的环流指数[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崇银;潘静;;南海夏季风槽的年际变化和影响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11 韦志刚;陈文;黄荣辉;;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数值模拟[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1期
12 丁锋;孙照渤;刘敬乐;;青藏高原冬春雪深分布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13 王蕾;张人禾;张红亮;;不同季节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14 万汉芸,聂祥;ENSO年与我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贵州气象;2001年05期
15 龚道溢;北极涛动对东亚夏季降水的预测意义[J];气象;2003年06期
16 孙林海,陈兴芳;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特点和形成条件[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6期
17 黄嘉佑,刘舸,赵昕奕;副高、极涡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4期
18 张丽;石大明;刘实;;吉林省2005年夏季降水特点及多雨成因[J];吉林气象;2007年01期
19 王遵娅;丁一汇;;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20 戴长勇;左志燕;;中国东部前冬、春土壤湿度与夏季气候的关系[J];气象科技;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廷芝;刘克利;;2010年夏季内蒙古干旱高温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2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安刚;孙力;;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做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预测[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白人海;;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丁瑞;冷春香;;天津百年夏季降水变化的小波特征和预测应用及对策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汤洁;苏永清;禹继华;王永红;;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海温因子探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祝从文;郭玲;何金海;;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前期潜在预报因子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9 王安俊;王树文;;登陆台风对安阳区域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预报[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磊;骆燕;;水平分辨率对夏季降水模拟影响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俊明;越南降水量的气候学特征分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的关系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许立言;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许立言;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杨明珠;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主要降水区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包庆;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赵霞;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冬季重现和持续性障碍的特征及物理成因[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彦明;北大西洋长周期年代际振荡(AMO)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观测及多模式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宗海锋;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环流异常对梅雨期降水影响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周洋;ENSO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会;影响高原大气热源前兆性海温“强信号”及其相关大气结构[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王春学;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邵鹏程;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结构特征及其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李翠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气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大陆东部夏季降水的联系[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顾伟宗;华北夏季降水年代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赵旋;四川地区盛夏7月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的联系[D];兰州大学;2012年
7 祁丽燕;北太平洋次表层热状况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及气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谭红建;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热力变异的关系[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张若楠;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晓峰;夏季索马里急流的建立及其与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何孟洁 孙楠 安佳;我国夏季降水变化呈两大趋势[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闫蓓;北京夏季降水对奥运赛事有何风险[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龙;天气预报为何有时出现误差?[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记者 马维坤 汪训波;土地荒漠化不是罪魁大气环流变化才是祸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记者 李江天;选择好天开播大田[N];辽宁日报;2009年
6 记者 姜永育;“中华民族水塔”遭沙化蚕食[N];中国气象报;2007年
7 郑菲;高原积雪时空变化会影响我国夏季降水[N];中国气象报;2008年
8 记者 郭丹 通讯员 胡雪媛;冰冻天气今冬是否再袭湘西?[N];团结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毅 孙秀艳;今年天气怎么了[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夕;千年极寒只是臆测[N];北京科技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