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的空间差异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1954-2004年(51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同期中国740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选取5-8月日降水和相应的大气环流指数定义江淮地区单站入出梅日期,并使用概率统计、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法和合成法分析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江淮地区梅雨起讫时间的空间分布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其中入梅日期在长江以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南北向差异,而在江南地区则为东西向差异。出梅日期则主要表现为东西向差异。(2)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但入出梅日期的早晚幅度变化强弱中心区位置正好相反,即江南地区入梅日期年际变化较小,江北地区较大,而出梅日期则江南地区年际变化较大,江北地区较小。江淮地区入梅时间的早晚及其位置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江淮地区平均入梅时间在60年代偏晚,在80年代偏早。而出梅日期年代际变率在空间的差异性较小,但等出梅日期线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且70年代梅雨结束偏早,80年代梅雨结束偏晚。(3)江淮地区入梅日期的空间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入梅日期早晚幅度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包括显著的整体南北向空间差异和局地东西向空间差异,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江淮地区出梅日期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出梅日期早晚幅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包括局部的东西向差异和整体的南北向差异,在其相应的时间演变上具有显著周期的年际变化特征。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异常与高低空环流异常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即当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提前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开始时间偏早,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北跳也将偏早;反之亦然,入出梅时间推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日期偏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偏晚。
|
|
|
|
1 |
姜德娟;李志;王昆;;1961~2008年山东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
2 |
周晓兰;高庆九;邓自旺;陈海山;;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3 |
卢娟,陈传雷,潘静;2004年辽宁夏季降水特点和环流形势特征分析[J];辽宁气象;2005年03期 |
4 |
张振清;;华南地区6月份降水异常的统计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
5 |
贾淑静;1991年初夏我国江淮地区洪涝与北太平洋海温场关系的研究[J];山东气象;1992年03期 |
6 |
吴有训;胡雯;袁野;陈晓红;黄勇;李爱华;;江淮地区夏季环流分型及其云水气候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7 |
胡景高;周兵;陶丽;;南亚高压特征参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J];气象;2010年04期 |
8 |
蒋晓武;孙卫国;张庆奎;邹士奖;;全球变暖背景下江淮地区气候变化趋势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
9 |
王勇;李清泉;沈新勇;;近50a江淮地区6—7月降水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1年01期 |
10 |
卓鸿;1954与1991年江淮地区洪涝的环流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1992年03期 |
11 |
王根明,陈金荣
,蒋年冲,周昌文,程辉;江淮地区大气盐核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
12 |
尹树新,江燕如;季风异常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13 |
章毅之;;基于奇异谱分析的江淮降水场预测模型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年01期 |
14 |
黄小燕;郁家成;王华;;江淮地区涝渍灾害特点、成因和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10期 |
15 |
魏建苏,张欣,徐抗英,张忠义;1991年江淮地区持续性大暴雨中急流的分析[J];气象科学;1993年03期 |
16 |
马晓群;吴文玉;张辉;;利用累积湿润指数分析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J];资源科学;2008年03期 |
17 |
宫志强;;骆岗机场一次严重影响航班正常的大雾天气过程分析[J];空中交通管理;2008年07期 |
18 |
杜秉玉
,楼文珠
,欧玉光;江淮地区梅雨或暴雨的降水机制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
19 |
李如琦,王谦谦;江淮梅雨期(6—7月)最高气温的区域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20 |
周后富;;话梅雨[J];语文新圃;200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