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刘晶晶黄建平陈斌  
【摘要】:云和气溶胶的辐射效应成为气候系统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而撒哈拉沙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以及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在全球能量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准确区分该地区的云和沙尘气溶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上的主动激光雷达CALIOP(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能够准确区分薄沙尘和水云,当沙尘层很厚时,厚沙尘与冰云的PDFs会发生重叠,从而导致将厚沙尘误判成冰云。但已有研究表明:CALIPSO上的被动红外成像辐射计IIR(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能够正确识别厚沙尘,但是对薄沙尘有一定的误判。基于CALIOP和IIR的这种优劣互补,Chen等(2010)发展了结合CALIOP和IIR来识别沙尘气溶胶的方法,被称为CLIM方法。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CALIPSO激光雷达方法对塔克拉玛干厚沙尘的误判,本文采用CLIM方法研究撒哈拉地区云和沙尘气溶胶的识别问题。针对2008年春季撒哈拉地区,首先采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CloudSat,CALIPSO等卫星的联合观测以及地面观测资料获得云和沙尘气溶胶的分布,并以这种分布为准确值。然后将该值与CALIPSO激光雷达方法和CLIM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激光雷达方法的误判率为7.62%,而CLIM的误判率仅为3.14%,说明CLIM方法与卫星联合观测和地面资料的结果更一致。表明CLIM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改进撒哈拉地区CALIOP激光雷达方法对厚沙尘的误判,用CLIM方法来区分云和气溶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辉;魏文寿;刘明哲;吴新萍;牟书勇;韩茜;;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气溶胶中游离氧化铁的测定[J];地理科学;2011年08期
2 朱好;张宏升;;沙尘释放通量外场观测和参数化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新书架[J];气象;2011年07期
4 杨慧玲;肖辉;洪延超;;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4期
5 张强;黄荣辉;王胜;;浅论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对区域天气气候的特殊作用[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6 李浩;孙学金;唐丽萍;;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大气体散射强度特性[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1年04期
7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项目[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晶晶;黄建平;陈斌;;利用CALIPSO激光雷达和红外成像辐射计识别撒哈拉地区沙尘气溶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2 黄建平;王文彩;;利用CERES和CALIPSO资料研究沙尘云的气溶胶对气候的可能影响[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王文彩;黄建平;;利用CERES和CALIPSO资料研究源区和沉降区沙尘云的微物理和辐射特性[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朱帅;Tim Butler;Rolf Sander;马建中;Mark G.Lawrence;;污染区域沙尘气溶胶对对流层光化学的影响:北京超大城市个例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5 王文彩;黄建平;;利用CALIPSO和MODIS卫星资料研究沙尘云的微物理和辐射特性[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罗双;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对降水的影响—以2004年3月9~11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为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7 司瑶冰;李云鹏;高涛;;激光雷达监测沙尘气溶胶垂直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8 陈斌;黄建平;张丁玲;王文彩;黄忠伟;;利用CALIPSO识别亚洲沙尘天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高庆先;;沙尘气溶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黄建平;付强;苏婧;汤强;王文彩;李玥;;沙尘气溶胶对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觐铭;西北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与沙尘暴的卫星监测[D];兰州大学;2010年
2 牛生杰;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苏婧;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效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敏;利用激光雷达和黑碳仪观测资料模拟研究气溶胶辐射效应与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5 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综合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石金辉;中国近海大气沉降中氮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对春季水华事件的影响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王天河;利用MFRSR反演西北混合相和沙尘云光学及物理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柳晶;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的卫星遥感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辛金元;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金;半干旱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D];兰州大学;2011年
2 郭瑞;中国戈壁沙尘气溶胶的表征、识别、长途传输及其对下游区域环境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赵树云;利用耦合系统BCC_AGCM2.0.1_CAM模拟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张凯;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入海途径及通量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凌肖露;沙尘气溶胶对中国半干旱区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的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崇;利用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研究沙尘气溶胶及其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盖长松;中国西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王文彩;利用A-Train卫星资料研究PACDEX实验期间源区和沉降区沙尘云的微物理及辐射特性[D];兰州大学;2010年
9 黄蔚薇;沙尘气溶胶表面变性影响区域降水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马井会;黑碳和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全球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玉君郑菲 通讯员 王德英;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取得明显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本期嘉宾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 研究员 王春乙 采访者 本报记者 郑菲;气溶胶浓度增加影响作物生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杨启国;专家研讨干旱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干旱所;干旱所:凝聚一流科研力量的西北主力军[N];中国气象报;2006年
5 韩宗坡;求解气候变暖与沙尘暴的关系[N];中国气象报;2008年
6 记者 屈遐;中日韩专家再商治沙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3年
7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海平;“气溶胶”效应导致长三角变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周元春;改善环境的好帮手[N];中国财经报;2004年
10 韩永翔 张强;沙尘可以抑制气候变暖?[N];中国气象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