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3日北京暴雨多种探测资料的分析
【摘要】: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自动站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云系进行分析,表明(1)此次降水是蒙古低涡南下,在冷暖空气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对流性降水,强降水持续时间为1-2小时,中尺度对流云带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原因。(2)卫星云图的动态变化看出,暴雨的发展加强,与两个中尺度云团合并有关,当两块云团移近时,降水急剧加强。(3)分析雷达回波的动态图可以看出,回波带从东北-西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致使南移的速度减慢。在回波带上有多个强单体,造成回波带上原有对流云单体的出流与新对流云相互之间的激发与回馈。回波带在先期有明显的飑线结构,在回波带的右后侧不断有新生的对流单体与回波带合并,产生多个超级单体,而带前端的旧回波单体减弱消散,维持回波带的新陈代谢。(4)分析多普勒风场发现,近地面的风场从偏南风转为偏东风,与强回波的出流形成强烈的辐合,是对流维持发展的动力,也是水汽补充的来源。(5)从北京延庆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和海淀边界层雷达的多种产品(水平风廓线、垂直速度、晴空折射率、温度平流等)可以探测降水前后垂直方向不同层次的风的变化和动力条件,雨滴的下落速度和冷暖平流等,对进一步分析对流发展条件有利。(6)微波辐射计的高空温度变化,可以看到高空的冷空气扰动,对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水汽含量、可降水率等的探测都非常直观。
|
|
|
|
1 |
桑风章;一次午前强降雹过程卫星云图特征的诊断分析[J];气象科学;1985年01期 |
2 |
江崟;1998年6月9日深圳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广东气象;1999年S1期 |
3 |
李象玉,纪英惠,潘志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气象;1999年09期 |
4 |
卓鸿,姚秀萍,郑永光,刘爱梅,尹承美;黄河下游春季一次MαCS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J];气象学报;2004年04期 |
5 |
黄小吉,王登炎;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湖北气象;1994年01期 |
6 |
田军;张楠;栗敬仁;刘刚;;2008年6月3日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年S1期 |
7 |
刘玉宝,周秀骥,胡志晋;三维弹性套网格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的检验和实例研究[J];气象学报;1993年04期 |
8 |
丁一汇;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J];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
9 |
程家合,王新敏,王蕊;9307黄河“三花间”暴雨过程分析[J];河南气象;1994年03期 |
10 |
杨正国;一次中尺度特大暴雨的天气学分析[J];贵州气象;1999年02期 |
11 |
高守亭,赵思雄,周晓平,孙淑清,陶诗言;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
12 |
李毓芳,R.A.安塞斯;次天气尺度和中尺度预报中的初值问题[J];气象学报;1984年04期 |
13 |
李志锦,丑纪范;受下垫面强迫的一类强对流系统特征及预报[J];中国科学B辑;1993年10期 |
14 |
张庆阳,史国宁;中尺度气象学及大气化学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气象科技;1994年03期 |
15 |
官凤山;夜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形成前环境条件的演变[J];气象科技;1994年03期 |
16 |
李献州,贺忠;广东台风特大暴雨预报[J];气象;1995年08期 |
17 |
张红,杨福全;暴雨中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分离及其相互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8 |
杜秉玉,陈钟荣,张卫青;梅雨锋暴雨的Doppler雷达观测研究:边界层中尺度涡旋系统[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9 |
潘劲松,张力;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梅雨期降水预报的检验与分析[J];浙江气象;1998年04期 |
20 |
董良淼;中尺度物理量诊断历史资料库的建立[J];广西气象;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