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温雅婷焦冰缪启龙何清  
【摘要】:沙尘暴北非、中东、美国中西部、澳大利亚一些地区、俄罗斯的中亚地区以及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干旱荒漠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害极大。沙尘暴和扬沙天气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和扬沙的易发区,尤其是西北地区为亚洲沙尘暴的多发区之一。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大陆沙尘暴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实验采用的资料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2006年建成的垂直梯度探测系统,其中的三维超声风速仪和温度仪可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超声风速和脉动温度变化。对2006年4月8日-13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过境期间的实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过境期间,近地层风速经历了逐渐增大,略有减小,再次增大直至到达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最后稳定变化的过程;风速变化的同时水平风向则经历了先缓慢跳跃,随后快速振荡跳跃,然后达到稳定少变,最后稳定结构崩溃又回到复杂的振荡跳跃期的过程。沙尘暴爆发过程中,0.5米高度30分钟平均风速达到7.34m/s,瞬时值达到13.1m/s,80米高度30分钟平均值为19.59m/s,瞬时风速高达25.7m/s。沙尘暴过境前,近地面附近为弱稳定的逆温层,空气处于暖干的状态,有利于起沙、扬沙,垂直气流在10m高度上表现为系统性的下沉运动,有利于沙尘的沉降;随着沙尘暴爆发,湍流交换增强,气温快速降低,日较差最高达到29.5℃,相对湿度逐渐上升,在气温最低时达到最大55%,空气进入相对冷湿状态,地面气压升高41.2hPa,气流有上升运动趋势,但强度不大;沙尘暴爆发过程中气流并不是各项同性的,垂直方向的湍流动能总体比较小,不及水平方向的1/5,说明湍流输送仍以水平方向为主,垂直方向仅有少量输送。沙尘暴过境期间,近地层10米高度动量向下输送,热量输送只有很小的上传趋势。在沙尘暴过境前,摩擦速度表现为正常的日变化特征;沙尘暴过境时,随着风速的突然增大,摩擦速度也有一个突变,迅速增大到0.8m/s以上,最大值可达到1.2m/s;沙尘暴过境后,随着风速的降低摩擦速度也逐渐回落到正常的日变化状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先荣;王劲松;张锦泉;韦伯龙;刘洪;邓吉录;贾小琴;;高空急流带对甘肃沙尘暴强度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1年04期
2 赵金霞;赵玉洁;徐灵芝;范苏丹;;蒙古气旋产生强沙尘暴的诊断分析[J];中国沙漠;2011年05期
3 薛占金;秦作栋;孟宪文;范晓辉;;2010年3月我国沙尘天气的若干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1年04期
4 海显莲;;2010年两次强沙尘暴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变化对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5 王光煜;;呼和浩特市沙尘暴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6 王志忠;;如何在沙尘天气下保养爱车[J];汽车工程师;2011年06期
7 成文浩;刘耀龙;;宁夏强沙尘暴灾害危险性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8 郭凯燕;;奇怪的天气[J];青少年日记;2002年22期
9 任万辉;苏枞枞;王东;;沈阳市春季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7期
10 孙东霞;李江;朱蕾;;克拉玛依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3期
11 王超;韦志刚;李振朝;刘慧;魏红;;敦煌戈壁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12 邹春霞;申向东;李夏子;李彰俊;;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气候侵蚀力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13 陆辉;魏文寿;刘明哲;吴新萍;牟书勇;韩茜;;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气溶胶中游离氧化铁的测定[J];地理科学;2011年08期
14 王承安;安春梅;;内蒙古草原新增沙尘源现状调查[J];测绘科学;2008年S2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赵琳娜;赵鲁强;田华;郇宁;;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及对北京空气污染的影响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2 顾兆林;张仁健;;强沙尘暴天气的多尺度触发机制初探[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蔡则怡;;沙尘暴与人类活动[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4 赵俊荣;杨雪;杨景辉;;准噶尔盆地南缘沙尘暴天气预报业务系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5 张彩云;何春雨;;罕见的沙尘暴地面形势场回顾[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王式功;冯鑫媛;赵春霞;董继元;;沙尘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德宽;张尚印;;2002年沙尘天气及其影响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小玲;王迎春;;2000年北京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的数值模拟[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9 咸迪;孙安来;郑新江;;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伊战期间沙尘暴天气[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顾兆林;鲁录义;危卫;焦建英;;一种强沙尘暴天气的多尺度触发机制初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正润;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过程与气溶胶物理特性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冯鑫媛;兰州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耿红;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及沙尘暴PM_(2.5)对肺泡巨噬细胞的损伤[D];山西大学;2006年
4 牛生杰;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王鑫;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综合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王金艳;沙尘模式优化与东亚沙尘天气量化分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陶健红;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李晓丽;阴山北麓土壤风蚀的影响因素及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9 张钛仁;中国北方沙尘暴灾害形成机理与荒漠化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葛觐铭;西北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与沙尘暴的卫星监测[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磊;强沙尘暴成因及其热力动力结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宫立山;沙尘暴景象的参数化建模与绘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蔡黄兵;火星沙尘暴的起动临界风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霍文;新疆沙尘暴天气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建鹏;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王敏仲;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天气及地表热力气候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玉广;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形成机制的分析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8 赵华军;沙尘暴粉尘对农作物呼吸作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9 程穆宁;沙漠地区春季近地层气象要素分布规律的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任余龙;中国北方沙尘暴数值模拟及发生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国亮 包秀文 牛甜 (记者 朱国亮);罕见强沙尘暴袭击西北部分地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记者 王朝霞 实习生 刘婉琼;强沙尘暴致河西148万亩农作物受灾[N];甘肃日报;2010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仲新;沙尘暴仍在破坏地球的环境[N];中国改革报;2011年
4 章轲;沙尘暴能根治吗[N];中国社会报;2006年
5 实习记者 刘斌 通讯员 库德热提·尼扎木丁;强沙尘暴导致经济损失1.2亿[N];吐鲁番报(汉);2006年
6 记者 王建宏 实习生 王俊蓓;宁夏强沙尘暴成灾机理查明[N];宁夏日报;2005年
7 记者 郄建荣;强化林业执法可减缓沙尘频次[N];法制日报;2006年
8 段贵恒;黄沙漫卷的电力题解[N];中国电力报;2008年
9 特约记者 郭臣 通讯员 董巍巍;强沙尘暴重创乌海农业[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国家林业局五大措施应对沙尘暴灾害[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