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季风的相互作用
【摘要】:自1960s高由禧等在中国季风划分中划分出"副热带季风"以来,不少中国学者进一步对副热带季风的存在、成因、降水影响以及与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中热带季风相互作用作了大量研究,得到了许多新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争议。本文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得到以下结果
|
|
|
|
1 |
梁萍;汤绪;何金海;陈隆勋;;用水汽输送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5期 |
2 |
何金海;赵平;祝从文;张人禾;汤绪;陈隆勋;周秀骥;;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J];气象学报;2008年05期 |
3 |
朱乾根
,杨松;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北进及其低频振荡[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
4 |
胡亮;李耀东;杨松;邓涤菲;;东亚热带与副热带季风区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季节变化特征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8期 |
5 |
喻世华,潘春生;一次西太平洋副高中期进退过程环流机制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89年03期 |
6 |
钱维宏;丁婷;汤帅奇;;亚洲季风季节进程的若干认识[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1期 |
7 |
胡娟,王谦谦;我国江淮地区5—7月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8 |
何金海;祁莉;韦晋;池艳珍;;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
9 |
陈伟斌;肖天贵;孙照渤;龙美希;;亚洲-太平洋大气主模态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关系[J];气象科技;2010年04期 |
10 |
喻世华,杨维武;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3期 |
11 |
费建芳,乔全明;梅雨期及其前后东亚地区的经向环流结构[J];热带气象学报;1992年01期 |
12 |
何立富;周庆亮;陈涛;;“05.6”华南暴雨中低纬度系统活动及相互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4期 |
13 |
陈隆勋,李薇,赵平,陶诗言;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4期 |
14 |
何立富;周庆亮;陈涛;;“05.6”华南特大暴雨过程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年01期 |
15 |
周兵,何金海,吴国雄,韩桂荣;东亚副热带季风特征及其指数的建立[J];大气科学;2003年01期 |
16 |
;气象学报第66卷2008年总目次[J];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
17 |
喻世华,茅卫平;1979年东亚地区的夏季风环流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1986年04期 |
18 |
王黎娟;何金海;;海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影响的国内研究进展[J];气象教育与科技;1998年02期 |
19 |
何金海,宇婧婧,沈新勇,高辉;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
20 |
李萍;缪启龙;;夏季东亚副热带经圈环流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1期 |
|